本报记者专访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
“问天”将研究不同重力下生物体机理
记者 何冬健
本报杭州7月24日讯 (记者 何冬健) 24日14时22分,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承载着中国天宫空间站的第一个实验室舱模块——问天实验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
此次太空之行,问天实验舱将主要执行什么任务?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在连线中告诉记者,包括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在内的两大类实验将在其间开展。
“空间站中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利用其独特的微重力环境和高辐射环境,以及其不受地球大气层干扰的环境来进行科学探索。”杨宇光说。问天实验舱配备了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可以开展在不同重力下生物体机理的研究。
杨宇光介绍,此外宇宙中的工程研究有些是为航天本身服务的,比如航天器迭代升级,试验某种精密元器件在太空中的性能,还有一些则为地面提供思路。
“我们打算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超洁净、强辐射和丰富的太阳能等资源,制备地球尚难以制造或成本昂贵的高品质产品。这些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开展材料制备理论研究和实践,将是未来太空制造、太空工业的雏形,一旦解决了天地往返成本问题,太空制造将能够直接造福全人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