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青蛳藏深山

  有些食物,你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也代替不了。比如,开化青蛳。

  开化青蛳是螺蛳的一种,出了开化就不好找。要有很好的水质,才会产生颜色、体型、水域、口味的不同。长在清水里,外壳墨绿,体型细长,所以它的全名叫清水螺蛳,开化人钟情于它的“青绿”,认为这是青山绿水的恩赐,便唤作:青蛳。

  从记事起,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清明粿刚下肚没几天,就想着集体去捡青蛳。那时的夏天好像特别长,但谁也不怕热。饭后眯个把小时,起来后竹椅上靠一会儿,然后去冲个冷水脸,脱掉长裤,换上裤衩,提起塑料水桶,戴上麦秆草帽,提个小水壶或小水杯,就浩浩荡荡出发了。捡青蛳的队伍里以妇女为主,当然也有小孩和男人。小孩多半是打着旗号去游泳,从太阳当头到太阳下山,不亦乐乎。

  青蛳在浅水里被看上的频率最高,深度多在一米左右,溪水清澈,水流平缓,大小石头交叠。大石头成块,水流经表面,上有水草及浅浅的青苔,下有虾米螃蟹穿梭蛰伏。小鹅卵石密密麻麻,在阳光的直射下,低头看去,水底是明晃晃的黄,如琥珀,如流金,斑斓而耀眼。它们悠悠地贴合于石块与清水之间,躲在石头下面或石头缝隙里,自由吐纳,气定神闲。被拾捡,成就的是一场人间美味;被搁下,留下的是一段清凉等待。当然,最好的青蛳藏在最深的山里。深谷幽涧,是资深食客青睐的主场。他们懂得在夜间出没,跟上青蛳随气温下降而倾巢出动的习性。自制的防水面罩,用牙齿咬住,清水下的世界,一目了然,一个个被收入网内,装入袋中、掉进桶里,是无法言语的满足感。

  把青蛳带回家,就把人间烟火留在了开化人的记忆最深处。养在水桶里,滴上几滴菜籽油,等一晚。第二天,从青蛳尾巴的第二圈螺纹处剪掉一点,塞干柴,热大锅,保热火,倒入菜籽油。估摸六七成油温,加生姜大蒜,倒入青蛳,加清水,以覆盖锅底内圈三分之一处为最佳。而后倒入料酒,加少许白糖、盐、鸡精,加生抽、青红椒、葱段等,最后加上从菜园子新摘的紫苏碎段,以“灵魂CP”的深情拥抱收摊。

  青蛳装盘,如盘中明珠,紫色、红色、墨绿、青黄,色如夏花,鲜香扑鼻。那会儿,吸青蛳还是个技术活,青蛳不同于普通的螺蛳,食之有别。螺蛳肉厚,青蛳肉细,没有泥土味,肉质也更鲜美。灰绿色的鲜肉,微苦口感,滑润有余,筋道绵长。那时候,农家吃青蛳可不比城里人吃田螺讲究,用不上筷子,用的是缝纫针或竹签。因为青蛳细长屁股小,需要用特制的“餐具”将它完整地呈现出来,吸入口中,经由喉咙抵达胃的最深处。可是,它又是那么不容易果腹,就像嗑瓜子一样,越吃越停不下来。吸一口,挑一口。挑一口,再吸一口。时不时蘸一点碗里的汤汁,又有了全新的美味。螺肉的紧致和郁香的四溢包容在一起,夕阳西下,暑热退去,院内小坐,搬出长短凳椅,各自在各自的领地里摆上一盘,轻吮闲聊,配土酒、啤酒、花生米或稀饭,档次再高点的,配个小龙虾,诸此种种,掀起的是放不下的集体心跳。原来,开化青蛳想证明的是,它不是打打牙祭,而是一道正经的菜,要慢慢吃,慢慢吸,慢慢咀嚼,慢慢回味,才更有味道。

  开化青蛳,是开化人追求心清气正的精神图腾。在岁月的历练与淘洗中,成了一种家乡味道的外溢,构成与天下食客命运交融的一部分。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青蛳藏深山 2022-07-24 浙江日报2022-07-2400008 2 2022年07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