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出土的汉简启动出版工作,预计9月面世
差点散失的汉简,从地下走进书里
记者 李娇俨
本报杭州7月18日讯 (记者 李娇俨) 在我省首次发现、出土的大批汉代书迹——乌程汉简,近日正式启动出版工作,预计出版成果于今年9月问世。
2009年,乌程汉简出土于湖州市人民路某基建工地,此后流散民间。经有识之士多方抢救、征集,目前保存有350余枚。
2019年,乌程汉简的整理工作由古文字学家、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曹锦炎教授领衔。研究团队从文献和图像方面,对释文、内容、书体等进行了分类和解读,并采用实物高清与红外线扫描图像对比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挖掘。
中国美院汉字文化研究所研究助理石连坤是简牍整理团队的主要成员。他告诉记者,这批木简填补了浙江未曾发现简牍材料的空白,对研究浙江汉代相关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木简部分标有明确年号,从西汉初期延续至东汉中期,时间跨度较大。例如,有纪年的简牍中包括西汉初期的“十六年”纪年、西汉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等。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批汉简有相当一部分是汉代初期的书法风格,带有明显的古隶的意味,体现了由篆书向隶书转变时期的特点,可以和《里耶秦简》《银雀山汉简》等材料相互参看。”石连坤说。从书法角度来看,这批汉简的风格十分丰富,包括古隶、汉隶、隶草、草书等,少量还隐约带有早期楷书的特点,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书体演变及书风多样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据介绍,乌程汉简为两汉时乌程县署遗留的实物,所含文书种类繁多,内容以往来公文、行政事务及公私信牍为主,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各个领域。比如,在事务公文简里记载了当时的地名、职官、税收、户口、商业制度等信息。其中的《仓颉篇》,有专家指出是目前发现的第12种新版本。还有很多公私信牍,为探讨当时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另有两片伴随出土的“衣物簿”,对研究汉代的丧葬习俗展现了非常直观的记录。此外,还有医药简、九九乘法表、习字简以及道教符箓等材料。
作为出土文献,乌程汉简可印证或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地方可佐证字书训诂。
简牍中出现的地名,如乌程、由拳、海盐、余杭等都是当时会稽郡的属县,还有属于丹阳郡的故障、临淮郡的海陵等,体现了当时各地之间的政务往来。
实际上,由于南方气候潮湿,木质简牍等文物难以保存,乌程汉简因深埋于地下,隔绝氧气,才得以保存至今。“这也是浙江第一次大规模出土的简牍类材料,弥足珍贵。这批木简数量众多、品类丰富,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简牍内容上看,都十分罕见。”石连坤说。
目前,乌程汉简的整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此次乌程汉简的出版将以文献、考古、艺术相结合为特色,出版物将呈现简牍的实物高清图、红外线扫描图像、原简大小、局部放大图、释文、相关分类等内容。通过红外线扫描图像,读者能够看到许多难以观察到的书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