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专版

在共享中与城市共荣 在保护中与时代同行

西湖景区:持续擦亮文化标识金名片

  十一年前的今天,随着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不仅仅是杭州的西湖,也成为了世界的西湖。

  人们从西湖这扇“世遗之窗”认识杭州,看到浙江。作为浙江的文化标识之一,多年以来,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一直坚持“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西湖,全力推进西湖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两年前,杭州推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西湖的保护管理利用经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刚刚闭幕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今后五年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要让彰显浙江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和“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省域品牌更加鲜明。

  站在下一个五年的起点上,未来,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将持续擦亮这张文化标识金名片,保护世遗价值,深挖历史文脉,打造美丽生态,助力共同富裕,让人们更诗意地栖居在“人间天堂”。

  保护第一 文旅融合

古迹“遗韵”唱响文化“新声”

  对于世界遗产来说,“保护“二字始终摆在第一位。西湖众多的人文古迹,更是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以“千年瑰宝”飞来峰造像为例, 为减少雨水、植物等对造像的侵蚀,西湖景区花了十几年时间,进行了极为细致的修缮工程。如今,修缮工程仍在继续,严密的监测已经布下。景区将继续实施“飞来峰造像安防工程”、三维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为飞来峰造像装上一层看不见的“铁布衫”。

  数字化的保护,并不只针对石窟造像,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对整个西湖遗产区的山水林湖草生态系统及文物史迹都进行数字化严密监测。一旦监测对象出现水平移位、沉降、风化侵蚀等现象,甚至某个景点游客太密集了,系统都会自动报告。

  在西湖,每一处文物遗迹都是其历史底蕴与文化情怀的见证。保护,是为了更好地留存文化印记,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西湖、探寻文化、深读历史。

  通过文旅融合,市民游客在西湖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打卡,而是能够近距离感受文化,沉浸式体验世界遗产的魅力。

  在飞来峰,一场石刻文化展首次展示了14幅宋代的飞来峰石刻拓片原品,宋韵风雅让这片我国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再次走入世界的视野。多种多样的文旅活动,推动西湖文化故事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目前,西湖景区已经积极搭建了多个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如“西湖文化特使”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共同参与西湖保护和文化传播工作。通过举办“相约西湖”“原地旅行·走读杭州”等文化活动,依托杭州市“第二课堂”青少年主题教育等活动平台,推动世界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广泛传播西湖文化,凝聚世界遗产保护共识。

  未来,西湖景区将竭力履行保护文物遗存、延续历史文脉、展现世界遗产价值的职责使命,持续擦亮文化标识。

  绣花功夫改出“生态底色”

微改造提升绿色共享空间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如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美好、更有品质的西湖,也是世界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近期,杭州市民杨女士路过杨公堤上的环壁桥,身边的景色给了她新的惊喜:站在桥上向曲院风荷方向看过去,三座石桥错落着映入眼帘,恍若一幅山水画。

  今年以来,西湖景区在全长3.4公里的杨公堤上进行巧妙的“微改造”,引景入堤,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强化杨公堤的“静趣、野趣、雅趣”。

  如果观察足够仔细,你会发现,北山街、虎跑路、杨公堤、玉皇山路、南山路、三台山路、之江路等路段箱体,好像都“隐形”了。今年,景区将这些原本“碍眼”的箱体涂刷成与桂花叶相近的绿色,让它们的颜色、外观与绿地周边景观相协调,提升了景区环境的和谐度。

  西湖山水有着最动人的底色,其实她一直在用你看不到的“绣花功夫”悄悄变美。

  总面积达31.7万平方米“水下森林”、持续运转的西湖降氮工程,让西湖的水更清澈;香格里拉饭店“降层”改造,保护了湖城天际轮廓线,让遗产区山水景观更为融合;“围网挂砖”、清理残荷,精心的养护才能换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

  “还湖于民”,20年来,免费开放的西湖一直践行着她的承诺。不仅相继取消了100多个景点的门票,还不断创新游览方式。如今,“西湖一键智慧游”、十秒入园、线上导览平台、游客自助服务区……这些“数字景区”的应用已经在西湖边全面铺开,市民游客游览西湖更便捷、更智慧,西湖真正成为人人共享的城市大花园。

  文化传承促产业融合

现代茶产业引领致富路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在西湖,名扬四海的龙井茶不仅是文化宝藏,也是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自2013年以来,西湖景区7000多亩的龙井茶园规模已9年未变,但茶产业的盘子却越做越大,背后的秘诀在保护传承和产业融合。

  2022年3月,《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在此基础上,西湖景区专门制订了《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保护和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开展“资源保护、品牌打造、技艺传承、文化传播、茶旅融合、产业扶持、创新研究、数智赋能”八大行动,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西湖龙井茶品牌价值。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在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才。近年来,在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的茶园里,“茶二代”的身影越来越多。

  近年来,为保护传承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景区持续开展技艺培训传承活动,普及茶历史文化、茶冲泡技艺、茶品鉴知识,培育一批明历史、懂知识、会专业的茶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领头雁“飞”起来。

  “茶二代”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还为景区茶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的眼光。在梵村村,年轻人们的思路让这里从“过境村”变成“目的地”:村里一处老库房变成了地中海风格的餐厅,开始讲起“龙井茶的故事”;梵村村的茶田山色,成为平台直播的常见背景。“以前我们村一幢房屋年租金大约是15万元,现在平均租金涨了一倍,茶叶的收入也多了30%。”“90后”村干部徐力觉得,“破圈”思路走对了。

  近年来,西湖景区着重发展现代化西湖龙井茶产业,拓展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景区先后组织策划“龙井问茶”“九溪寻源”“梅坞感恩”“双峰探春”4条茶游线,打造“一村一特色”美丽风景线路,推动形成茶旅游“网红打卡点”,拉动茶饮食、茶元素纪念品、茶艺表演、茶文化展示等第三产业新增长。

  未来,西湖景区将聚焦弘扬茶文化传统韵味,着力打造美丽茶文化窗口,全面提升西湖龙井茶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品质提升、品牌保护及种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图片由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8 西湖景区:持续擦亮文化标识金名片 2022-06-24 浙江日报2022-06-2400007;浙江日报2022-06-2400005;浙江日报2022-06-2400009 2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