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亲历

记者进入舟山普陀东极海域,探访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蔚蓝大海,看“鱼儿社区”真热闹

  悠悠牧歌,不只在草原响起;大海之底,也有广袤“牧场”孕育生机。

  近年来,浙江在近海岛屿、岸线周围陆续打造起11座海洋牧场。它们成为解开海洋渔业发展与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一串“金钥匙”。曾一度因环境污染、过度捕捞而沉寂的海底,如今正逐渐恢复热闹与活力。

  水更清,鱼更多,海滨人民生活愈发美好。“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我们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君、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绿色渔业专家黄伟乘船出发,进入浙江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中街山列岛海域海洋牧场,聆听海上幸福“牧歌”。

  “文章”都在海底

  清晨的海港,雾气尚未散开。一大早,我们乘船向中街山列岛海洋牧场进发。

  什么是海洋牧场?梁君解释道,正如草原牧场需要草木葱茏,方能养肥牛羊。海洋牧场建设以人工鱼礁打底,种上海草和藻类,再定期将多种水生生物放流入海。它是近海海域生态修复的大工程。

  离港一路向东,海水由浑转清。“快看!前面就到了!”两小时后,梁君把我们喊上甲板,伸手指向两座小岛间的一片湛蓝海域。我们极目远眺,航行颠簸带来的晕船不适感在此刻烟消云散。

  不见预想中的养殖网箱、泡沫浮标等设施,渐行渐近的这片海域,除了颜色稍浅之外,与其他区域别无二致。“这便是海洋牧场?”我们将信将疑。

  “就算闭着眼睛,我也不会认错。”梁君信誓旦旦。往返于舟山本岛与东极岛之间十余年,他参与了中街山列岛海洋牧场建设的全过程,早已将这里视作“第二故乡”。

  “海面上看不出端倪,因为‘文章’都在海底喽!”理出一箱子实验设备,他邀我们换乘橡皮快艇,去水面之下寻找答案。

  “嗖嗖”的海风自耳边呼啸而过,我们乘坐快艇飞驰海面,很快便进入了海洋牧场的核心区。梁君示意驾驶者停船,从防水箱中取出一个红色、圆形、中间开孔的金属器材。“这是透明度盘,用来测试海水透明度。”只见他以绳子牵引,将它慢慢沉入水面,直到圆盘透出的那一抹红消失在海里。

  “1.39米!”梁君立即取出皮尺,在绳子上读取水深,“一般能见度在半米以上就是清澈的海水,所以这个结果非常好!”听罢他的点评,我们也兴致高涨,加入帮忙:取下圆盘,绑上透明、圆柱形的容器,放入水面以下约20厘米处采集水样,并倒入存样瓶保存。上岸后,梁君会把它带回实验室,用专业仪器进一步测试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磷酸钙等含量,判断海水是否富营养化。

  “可初步判定,海洋牧场海水水质很不错!”看了看瓶内的海水,仔细闻了闻,梁君笑容满面。

  汪洋下有个“繁华社区”

  乘快艇登岸,诸多疑惑萦绕脑海:海水表层颜色浅,水质却格外清澈,这是为何?汪洋之下又是怎样一番场景?人工鱼礁如何沉入海底?

  直到走进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局,在一块电子大屏中,我们寻到了答案。

  “这是为牧场搭建的‘海底在线观测系统’,高清摄像头、各式传感器共同组成‘海底千里眼’,协助日常运维管理。”他向我们展示:水温、盐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等指标实时更新,不同深度海水流速和方向同步显示。

  当画面切到“实时视频”模块,有趣的一幕发生了:一条尖嘴大眼、黄体黑斑的鱼儿窜入眼帘,在镜头前摇头摆尾,憨态可掬。在场众人看得入神,忍俊不禁。

  “是丝背细鳞鲀!俗名‘剥皮鱼’,典型的恋礁型鱼类。”梁君的声音让我们回过神来。

  “在海洋牧场竣工验收、系统投用的最初,即便在镜头前等一小时,都不一定能看到这种画面;如今不到10分钟就能有。”黄伟接过话茬。小家伙的意外“闯入”,触发了专家们的回忆。

  梁君从手机里找出了一段珍藏的视频,展示给我们:运输船吊机挥动巨臂,“轰”,一个巨大的方形水泥架沉入海底。“这就是人工鱼礁,是为海洋生物建造的房子。”梁君说,牧场建设中,他所在的团队共组织投放了5300个人工鱼礁单体,打造起空间大小为5.3万立方米的立体式“海底社区”。

  年复一年,“海底千里眼”见证了神奇变化:藤壶、柳珊瑚、海葵等开始附着在礁体之上,鱼虾、贝类纷纷前来“安家落户”,海水更清亮了。

  梁君欣然透露,一次次渔获调查中,海洋牧场游泳动物的品种和数量双双提升。龙头鱼、三疣梭子蟹、口虾蛄、黄姑鱼、海鳗等种群日渐壮大,先后跻身海域“优势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也成为了这里的“常见种”。

  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正是人工鱼礁群,抬升海底平面,让表层水域颜色变浅,成为辨认海洋牧场的无形“分界”;减缓海底水流速度,让无数生命附着、聚集、栖息,养护海底生态、净化海洋环境。

  海岸“牧民”找到新商机

  走出大楼后的所见所闻,更让我们感受到:因海洋牧场而改变的,不只是水下世界,还有岸上生活。

  眼下,东海正值伏季休渔,海洋牧场边的海岛码头上却一派忙碌景象。一筐筐以虎头鱼(学名褐菖鮋)为主的渔获甫一上岸便被现场收购,渔民们干劲十足。

  黄伟解释,他们采用了“延绳钓”这种抓大放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作业方式,与休闲海钓一样不受禁渔期限制,四季都可开捕。“一条船一天能钓100多斤,收入2000多元呢!”50多岁的渔嫂包荷飞整理着钓具,笑逐颜开。

  带客人海钓归来,“普海休2709”号船长小心抱着一箱“战利品”上岸。“清晨6点就出发了,今天在海洋牧场钓到了它!”他笑眯眯地打开箱子,引我们探头看:一条两斤重的大黄鱼赫然躺在冰块堆里。惊喜常现,让休闲海钓项目受到游客追捧,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是个大宝贝!”东极镇大黄鱼养殖户施光品也在看客行列。一番交谈之后,他带我们登上西北边的山头,远眺他设在海洋牧场边的大黄鱼养殖场。

  日光之下,80个养殖网箱整齐铺开,熠熠生辉。他说,这两年,得益于海洋牧场建成投用,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家养殖的大黄鱼品质逐年提升,如今无论体形还是味道都已接近野生大黄鱼。

  “去年养成50万尾,价格比其他地区出产的高出一倍多,仍然畅销,市场从长三角拓展到了韩国。”施光品透露,随着大黄鱼养殖的效益水涨船高,今年他再度大幅扩增养殖规模,上半年已投苗80万尾,计划下半年再投100万尾,带动更多海岛乡亲增收致富。

  “听说你们在海洋牧场试验新技术,能提升大黄鱼品质?”“没错,一种音响驯化系统,叫‘海上牧童’,效果不错,想试试吗?”同行一段路,聊个不停,梁君与施光品已仿佛熟络的老友。

  这段海洋牧场探索之旅走到了尾声,我们踏上船,依依不舍地回眺东极。生态恢复、捕捞转型、养殖升级、三产融合……海洋牧场正发挥综合效益,推动着这片岛与海步步驶入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6 蔚蓝大海,看“鱼儿社区”真热闹 2022-06-08 24342048 2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