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贡献共富路上的职教力量
近年来,丽水职业教育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全市中职校一体化办学、具有丽水特色的山区“一县一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奋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丽水篇章。
为了实现精准对接市域生态产业,丽水职业教育一方面按照“全市一盘棋”、全市一体化办学原则,建立了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机制;另一方面,注重突显“一县一特”“一校一品”专业特色,形成产教融合的丽水实践。目前,共有5所职业院校入选高水平职业院校,21个专业入选高水平专业,践行“双高”建设引领,推动丽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乘势而上,蓄势而发。当前,丽水已经吹响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的号角,作为实践者,丽水职教正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双高”建设为抓手,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市域职教一体化发展为路径,打造“1133”职教创新样板,强化内涵建设,为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红色引擎”
打造共富“山区样板”
近年来,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发展,结合区域特点与校本特色,通过树立“红色”旗帜、用好“红色”资源、构筑“红色”阵地、激发“红色”动力,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
树立“红色”旗帜,打造省级“双高”中职名校。学校坚持党的领导,组织开展“党总支-支部-党员”三级“寻标对标提标达标”活动,推行“班子成员带队,全员参与”的学习培训制度。同时,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强化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将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与师德师风的“双引领”。
用好“红色”资源,实现“大思政”全方位育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主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例如,利用丽水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九县一区”历史景点和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元素,开发红色“研学创”一体化课程等多样化学习,全面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效果。
构筑“红色”阵地,建设特色“荷·和”清廉校园。学校坚持文化自信,将具有校本特色的“荷·和”校园文化融入“清廉学校示范校”建设,被评为第二批市直清廉学校示范校、第二批食堂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典型样本校。学校成立清廉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清廉教育实施方案》,推动清廉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激发“红色”动力,创建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学校依托自身的旅游专业集群,全面助力“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景”乡村旅游和“丽水山居”田园民宿的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时,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组建“红色旅游”志愿服务队,为古堰画乡、缙云仙都、松阳古建民宿提供旅游宣传推广服务,为创建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助力。
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不仅彰显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更为新时代职业学校的党建工作树立了学习榜样。 (李立金 朱志明)
立足产业
为山区发展注入动能
近期,“2021年浙江省市县职业教育发展考核优秀单位”的公示名单出炉,34家考核优秀的市县单位中,云和县以一类地区全省第一名摘得一等奖桂冠。纵观浙江省市县职业教育发展考核,云和县已5次荣获优秀……
佳绩的取得,是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进省“双高”建设、全面实施特色立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学校以“烽火乘云”党建品牌为引领,立足云和县域四大百亿产业,构建起了“木玩+电商、旅游、幼教、电气”专业群,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双高”建设创新培养人才之路。
打造全球木制玩具创制中心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开阔了云和县发展的想象空间,也为学校产教融合注入了新动能。去年8月,集“产、学、研、游、创”为一体的省级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云和职技校全面投入使用,意味着学校探索政企校共建共育新实践又一次落地开花。目前,该综合体已获评省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接待前来基地开展木玩文化研学的人数达4000多人。
“双高”领航,学校育人成效愈加凸显。近三年来,学校学生升学率达78.7%,高职高考上线率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100%。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实现丽水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国赛金牌零的突破。
学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师资。该校木玩专业就有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木玩+教学创新团队,目前已培育省级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个,开发了省精品课程2门。近五年来,学校教学团队获国家专利32项,建成省大师工作室1个,省名师工作室2个,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教师创新教学团队2个。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学校夯实红色铸魂育人之基,深化内涵发展,以“双高”建设为突破口,创新产教融合政企校共建共育新模式,培养新时代工匠,持之以恒地为县域山区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陈伟华 范颖)
扎根地方
创新县域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缙云县按下了打造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县域样板的快捷键,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县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量与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扎根地方的新时代职教力量,以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两山”理论,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支农助农兴农中,对接缙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学子的幸福指数,绘就现代版职业教育“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缙云县职业中专以“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首发学校”为教学依托,积极构建“校企校三元协同、课岗证全程融合”的“校-企-校五年本土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职校-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延长中职生学习链,立足“课-岗-证”全程融合培育高技能人才,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浅层次的就业环节供需合作中跳脱出来构建起“产教共融,校企共生”的全程化、可持续的合作新常态。
2016年以来,学校通过“校企校三元协同、课岗证全程融合”的“校-企-校五年本土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重构县域中职校新时代乡土蓝领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深入,学校育人成效愈加凸显。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9%。同时,学校组织多支骨干教师团队,赴温州永嘉、新疆新河、四川南疆等对口帮扶地区支教,通过各类交流活动,展示了学校创新育人模式,增强了区域影响力。
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中,缙云职专人在“鼎文化”的引领下,从在一片沙荒上办学到国家级重点职校到国家示范校到省“双高”建设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职业教育奇迹。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培育新时代乡土技能人才为使命,对接产业创品牌,励精图治育英才,成为缙云打造制造之城、开放之城、魅力之城的动力引擎,为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的新丽水扛起更大的担当,走出一条属于缙职专人的未来发展之路。 (叶云汉)
以质立校
提升县域人才质量
从2015年进入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到2017年考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再到2021年成为宁波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逆袭”学姐许妍丽的故事激励着正在求学的学弟学妹:“或许有人觉得职高不好,但是我的亲身经历说明,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上本科。”
近年来,遂昌职业中专成立了高考学部、中高职学部及专业学部,为学生构建升学、就业的“立交桥”,拓宽多元化发展道路。其中2020年,学校升学类学生专科上线394人,上线率99.5%,有29人考取本科,本科上线率位居全市中职校第一。
从市青年岗位能手、市“千百万”拔尖人才王杰德,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范丽锋,遂昌职业中专涌现了一大批人才,他们立足岗位,成为行业精英,为社会做出贡献,传递着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迎面遇上的每一个‘意料之外’,都会有一个‘情理之中’的答案在等我们揭开。”遂昌职业中专校党委书记、校长彭津涛认为,技能和学历是两块几乎同等重要的“敲门砖”,只要付出努力,职高毕业照样可以改写人生、成就自己。
除了因材施教培养人才之外,学校也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浙江省“双高”建设专业,多年来以遂昌县“生态工业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为抓手,呈强劲发展势态。同时,学校还开展多形式人才回流活动,为遂昌“双招双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遂昌县生态工业的发展和人才新政的出台,近两年,留遂就业人数占比逐年增加,从2020年的84%上涨到2021年的90%。
站在未来看职教,立足当下谋发展。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浙江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遂昌职业中专正坚定落实“文技并重、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服务县域三大发展主平台(生态工业、数字科创、新型城镇化),致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县域职业教育。
(彭津涛 刘靓 祝庆宏)
传承非遗
打开职教育才新路径
“非遗”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为赓续非遗传承文脉,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以青瓷、刀剑特色专业为发展关键,以开放融合办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改革发展样本。
近年来,学校针对青瓷工艺与刀剑工艺专业岗位紧缺人才与“非遗传承”使命,开展了“百名大师,千名高徒”的紧密型现代学徒人才培养,针对“三融合”课程体系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得益于龙泉制造业发展根基,学校紧密对接产业行业发展需求,顺势建设数控技术应用高水平专业和汽车空调智能制造专业群,以服务区域产业,彰显职教力量担当。
学校通过校企共建“实训+生产+科研+展示”的“教学工厂”,数控技术应用与汽配产业建立了“汽配企业学院”,进一步为专业建设提质增效。另外,每个专业还与企业及大师工作室合作,在企业建立紧密型实践基地,为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通过构建基于特色专业智能制造学生实训平台,建设特色专业创客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基于智能制造背景的龙泉“非遗”特色创新之路和智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新突破。
在新时代新条件下,历史经典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空间,要统筹保护与发展,兼顾传承与创新,努力使这些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未来,学校将持续聚焦龙泉新兴战略产业和龙泉特色产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良好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张成勇 曾国亮)
重新出发
打造松阳人才高地
前不久,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收到了毕业生叶俊才送来的好消息——2019年毕业之后他就开始帮家里打理茶叶生意,带领周边茶农共同致富。如今,已成功转型成为茶叶主播,带领团队线上售茶,到目前为止交易额达近30万元……
像叶俊才这样学以致用,助力家乡产业升级的莘莘学子,是松阳职业中专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成就学生未来”为己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精准对接区域“智能制造新城”“中国有机茶乡”“全域康养胜地”三大生态产业,构建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字技术应用+模具制造,茶业+旅游(+民宿+康养)+文化艺术两个专业群。其中电子技术应用和茶叶生产与加工两大专业入选浙江省中职高水平建设专业。
同时,学校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成长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等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创建专业实践基地,丰富德育品牌内涵,现已成功入选“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省中职德育品牌建设学校”。
当前,松阳按下了“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加速键。一方面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建设,牵头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另一方面,完善“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近三年累计社会培训超过8000人次,成功打造了一批“电小二”“松阳厨娘”“松阳茶师”等声名远扬的培训品牌。
今年1月,学校获批在此前基础上筹建丽水农林技师学院,通过智能控制与装备、智能设计与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林和建筑工程五个系为引领,开设15个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上新征程。吴建伟校长表示,作为松阳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将成为松阳“二次创业”再出发的人才高地,为促进松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吴建伟 曹建平 潘夏敏)
艺术赋能
以“尚美”助力山区发展
发挥专业优势,多维度支持中国缙云仙都轩辕黄帝祭典升格工作;参与设计的轩辕黄酒、缙云黄茶分别成为祭典酒和官方指定用茶;响应乡村振兴,普及乡村美学,助力缙云创建中国书法之乡,努力提升区域文化……近年来,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的师生活跃在这片文化热土上,不断丰富着职业教育的输出与转化成果。
当前,学校以省高水平专业建设为契机,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发展相衔接,通过构建“三阶四融”课程体系、实施四级进阶教学、打造“名师引领、五维双向”师资队伍,探索多点多面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三阶六维 矩阵共育”育人模式。
去年3月,学校党委书记杜卫建作为浙江唯一职教代表参加了“做有根的教育——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研讨会”,以《尚美之路》为题,向全国推广“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目前,学校以“尚美”文化链接地方“产业链”,对接地方供需,以服务区域项目为载体,重塑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新路径,提升了师生专业素养和专精能力,形成一系列特色课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丰硕。
在“办一所更受人尊重的学校,做一位更受人尊敬的老师,教一批更受人欢迎的学生”的办学目标引领下,学校目前已成为浙江省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理事长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优秀生源培训基地、浙江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联盟会长单位、浙江省中职学校“美丽校园”,涌现了一大批诸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省党代表李春萌,省党代表摄影师王华平,省人大代表缙云老翁农场主胡虹芳,中国新经典画会成员著名职业画家蔡杰,德清洋家乐总设计师吕晓辉等优秀学子。他们从美校走出,走向社会,服务地方,以“尚美”文化为源泉,全方位助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条以职业教育为途径的技能成才之路,已然形成,这就是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的“尚美”之路。 (蔡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