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人物

云和“葡萄大王”季伟平悉心传授栽培技术——

建“葡萄大学”,为乡亲“做嫁衣”

  季伟平

  中共党员,云和县大田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建立云和首个“葡萄技能培训学校”,向农户传授葡萄栽培技术,在其带动下,云和及周边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000亩。担任“云和师傅”,送种苗、助销售,帮扶农户增收。

云和“葡萄大王”季伟平悉心传授栽培技术—

建“葡萄大学”,为乡亲“做嫁衣”

本报记者 俞碧寅 共享联盟云和站 陈雅雯

  “不求回报,尽力去帮助别人,就是在成全自己。”48岁的云和“葡萄大王”季伟平在自己的微信签名上这样写道。

  干净利落的寸头,身穿一件黑色夹克,脚踩一双蓝色的球鞋,记者见到季伟平时,他正在葡萄园里忙活。1992年从农职院校毕业以后,季伟平选择了创业。30年来,他锲而不舍地执着前行,从白手起家到致富带头人,从给自己“谋出路”到为他人“做嫁衣”,如今季伟平的人生目标转移到让更多的人过得更好,一如他的微信签名所说。

  创业屡败屡试

  闯出葡萄种植路

  常年在室外忙碌,季伟平的脸晒得黝黑,“像这个阳光玫瑰,我2015年就引进了,应该是丽水最早的。”

  看完葡萄,季伟平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的“百果园”看看其他水果,高架草莓、油蟠桃甚至连香蕉、椰子等热带水果都有。创新、果敢、爱动脑筋,季伟平的个性特点在这片果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看着眼前油蟠桃,季伟平说起18岁创业的故事。曾经一个人去松阳买回100只无法育种的山鸡,两三年下来,他不仅没赚到钱,还倒贴不少,不得不去玩具厂打工贴补家用。

  “如果养不行的话,那我能不能种呢?”有一次电视上看到山东枣庄一个农民种葡萄发家的故事后,季伟平决定再干一把。预支工资买回200棵金华的藤稔葡萄后,季伟平在老家南山湖村搞起了一个葡萄种植园。“开始以为很好种,但是葡萄生病后,我连叫什么病都不知道。”于是季伟平翻遍书籍杂志,甚至写信向浙江大学教授求助。

  契机出现在1996年,云和县为扶持当地种植户,将他们统一带到金华市农科所进行考察学习。“那一次收获非常大,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葡萄是这样种的!”快速掌握技能后,第二年,季伟平的葡萄园里就长出了紫红浑圆的果实。

  “那时候天没亮就挑着葡萄走小路下山去卖,第一年就赚了7000多元。”和打工一天赚10元相比,种葡萄的收入让季伟平振奋起来。2002年,他决定扩大规模,在云和城郊租下8亩地,先后引进了巨玫瑰、红地球等多个优质品种。

  有头脑、有技术、有场地,季伟平的葡萄事业逐渐迈入正轨,2004年创收超过13万元。之后,头脑活络的他又建起了一个集种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葡萄农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知识带动增收

  组织农户进课堂

  “巡查”完自己的百果园,季伟平说他得去学生家看看葡萄种植情况。5分钟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他的学生王存平家里。

  “季师傅很热情也爱帮忙!”52岁的王存平正在葡萄园里忙活着,“我有什么事要找他,打个电话立马就来了。”王存平笑着说,他是“葡萄大学”的第一批毕业生,一晃10多年过去,现在自己都当别人的老师了,但季伟平还是放心不下,连什么时候打农药都要打电话提醒。

  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季伟平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党员,开始考虑带领其他农户一起致富。2010年,季伟平前往山东参加了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靠个人单打独斗不行,要把技术传给大家,带大家组团发展、共同致富。”有了灵感,他立马行动起来。当年8月,季伟平投资10多万元成立了当时云和首个“葡萄技能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学者一起授课。这个农户口中的“葡萄大学”就设在季伟平自己的葡萄园,园内一间60平方米的教室,一块白板,数排桌椅,是农户们上课的“课堂”,大伙儿抱着书本,定期跟着季伟平学习葡萄栽培技术。“当时两年就培训了300多个人,有很多还是其他县市跑过来学的。”在季伟平的帮助下,不少前来学习的农户专职种起葡萄。

  “你这个排水怎么还没弄?”说着说着,季伟平“数落”起王存平来,随后就撸起衣袖一头扎进园里忙活起来。王存平羞赧一笑,似是早已习惯了这个比自己还小4岁的老师在一旁的唠叨。

  办学第二年,季伟平当上了“云和师傅”。“云和师傅”集结了云和籍各个领域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师傅们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及创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致富。“当上‘云和师傅’后,我才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成为“云和师傅”协会第三党支部书记后,季伟平深感责任重大,“我对党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想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时“云和师傅”党员要结对一家困难户,但季伟平一个人就帮扶了五家种植户,日常给他们输送种苗、教他们技术,帮忙销售葡萄,王存平也是帮扶对象之一。如今,王存平一家管着两个葡萄园,年收入有20多万元。“多亏了季师傅这么多年的照顾!”说起季伟平,王家人满满的感动。

  致富不忘桑梓

  让空心村焕发活力

  虽然已经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但季伟平心中却一直牵挂着故乡南山湖村。

  如今的南山湖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原本荒废的土地种上了黄桃、葡萄和青枣等各类水果,水田里养起了高山螺蛳,山林间镶嵌着黑瓦白墙,各项基础设施正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走在乡间小道上,季伟平回忆起他7年前时隔多年再回村的场景。山路崎岖,黄墙黑瓦的土房孤零零地守在大片荒芜的田野边,村庄只剩几位老人留守。此情此景让季伟平感慨万分,立志要让村庄面貌一新。

  他从外出村民手中租下近300亩山地,开荒拓土、疏通沟渠、夯实田埂……在季伟平的努力下,沉寂的南山湖村慢慢苏醒。“但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季伟平发现,只靠农业发展难以激发村庄活力。5年前,青田人邹超杰带来了稻田酒店的项目,让季伟平看到了新希望。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现在已经有几个村民选择回村帮忙打理民宿了。”目前南山湖村的建设仍在起步阶段,如何让更多村民回归、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季伟平将继续为之努力。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7 建“葡萄大学”,为乡亲“做嫁衣” 2022-05-11 浙江日报2022-05-1100017;浙江日报2022-05-1100016 2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