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故乡情结与浙江写作

  编者按:日前,省委宣传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浙江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加强与文艺创作主体的良性互动,本报今起推出《文艺评论》栏目,推荐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观察有影响、有趣味、有热度的文化现象,以文艺评论,发浙江之声,推动文艺创作和理论建设共同发展。

  我看到过一个印象极深的比喻,说是故乡之于作家,就好比无法断脐的灵魂子宫,永远割不断彼此的关联。可以说,每一位作家都有一个给予其终生创作滋养的故乡,特别是生活在鲁迅《故乡》中的浙江作家,脚下这片土地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书写空间,展现在浙江作家笔端的已不仅仅是江南旧曾谙的风景,更多不止于青绿色彩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为献给浙江家乡的《故乡三部曲》开篇之作,游子归来的作家麦家以其一纸风行的新作《人生海海》,完美诠释了“如何在故土上长出新庄稼”,其老家杭州富阳的富春山水和少时乡村记忆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受到读者的欢迎,销量已达数百万册。《人生海海》的主人公可谓是隐没在南方小山村的昔日英雄,麦家将之总结为,“所谓英雄,不过是他沧桑的海比别人深”,更诚如其言:“这是我写故乡的一本书,毫无疑问它将吸引更多的海外读者来聆听一个发生在浙江大地上的中国故事。”

  而作为一直生活在杭州这座城市的女作家王旭烽,竟在距她以“茶人三部曲”为浙江填补茅盾文学奖本土得主空白(此前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的《金瓯缺》作者徐兴业系定居上海的浙江籍作家)26年后,又在今年一开年推出与“茶人三部曲”同系列的《望江南》,成为浙江文坛引起热议的新收获。王旭烽曾经写过游记体的《走读杭州》,对杭州的风土习俗如数家珍,以致《望江南》中的杭州元素如此集中浓烈,从主人公的姓氏为“杭”,到大量杭州方言的袭用,可以算是一部文学的杭州之书。已转型成为大学教授的王旭烽谈起杭州便深情款款:“杭州是写不尽的,她是一个整理思想的地方,创造美的天堂,我要终身写她。”

  较之王旭烽写尽了杭州物产名片“龙井茶”,作家艾伟将浙江的越剧纳入了其新作《过往》视野。艾伟过往曾经是我工作过的“《花城》首发”丛书作者,专擅对人的情感精神世界探幽析微,《过往》依然保持了他一贯的叙述风格,讲述一位“另类母亲”,她是一位越剧名伶,在台上熠熠发光明理知事,台下却对子女不闻不问天性缺失。《过往》的故事发生在“永城”,所谓“永城”谐音通“甬城”,就是代指艾伟大学毕业后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宁波,用艾伟的话说:“我总觉得,一个城市需要有一个想象共同体,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想象共同体是由文学作品的虚构来完成的。比如说绍兴和鲁迅先生笔下的‘S城’。”

  要论走出书斋真正付出脚力,通过开展“田野调查”书写民间传统文化的浙江作家,散文女作家苏沧桑算得上典型代表,其最新散文集《纸上》共收入了《春蚕记》《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牧蜂图》《冬酿》《船娘》七篇,均是她一线跟踪采访所得。此次苏沧桑对于她的观照对象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普通劳动者,采取了贴近再贴近的近乎“零距离”写作姿态,她已达知天命之年,经常是带着一大堆药,专往人迹罕至的乡野山林。对于自己痴迷般的付出,苏沧桑坦言非常值得,她说自己的创作冲动源于我对“他们”——江南大地上的劳作者、古老手艺的传承者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而萌生的由衷敬意和爱意。

  如果说高强度采访的散文写作尚属特例的话,报告文学的创作要靠大量采访便是家常便饭了,一部被称为“新时代创业史”的《中国农民城》甫一问世,便引起各方关注,报告文学作家朱晓军为此采写了上百万字的一手资料。《中国农民城》讲述了龙港由几个小渔村发展成长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真实历史,鲜活展示了浙江偏远地区的农民通过自己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故事,呈现了一份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探索的文学报告。朱晓军是出生于东北的新浙江人,他毫不讳言《中国农民城》是自己最艰难的一次写作,他“尽可能和作品中的人物多接触,像读一本高深莫测的书那样去读他。把这些读明白了,也就接近他的心灵了。”

  关注现实直击社会痛点,并不是报告文学作家的专擅,近年来不少现实主义题材的热播影视剧就是改编自浙江作家的原创作品,如媒体人出身的作家鲁引弓,他从处女作开始的每一部作品均售出影视版权且拍摄播出后屡成爆款。从他2016年底反映媒体人转型成为直播网红的《转身就走》开始,迄今我们最成功的合作就是共同谋划了包括首版《小欢喜》《小舍得》《小痛爱》及再版《小别离》在内的“中国教育四重奏”。鲁引弓写出这几部反映中国教育各个阶段并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的作品,绝非闭门造车的杜撰之作,而是本着一个记者的敏感和采访功力,深入到他的母校宁波镇海中学广泛接触师生家长,其中不少人成为他小说中乔英子、林磊儿和季胜利、季扬扬父子的原型。

  几年前从遥远的新疆重返浙江的诗人沈苇,是浙江作家中首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其最新出版的诗集《诗江南》是他远行三十年后为自己故乡创作的首部诗集。沈苇的家乡是位于湖州的江南小镇练市,也许因为久居地域广大的西域,他现在对充盈江南的“小”更有感觉和满怀热切,认定“所有具体、细微、值得珍视的‘小’,构成了江南之‘大’,构成了广义的‘大江南’。”

  最后,我想把笔墨留给浙江文学界的老一辈作家叶文玲,她在一场大病之后,仍然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创作了以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浙江杭州人常书鸿为传主的《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并荣获国内出版界越来越看重的“2020年度中国好书”,为浙江赢得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叶文玲是浙江玉环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归家乡,对故乡充满眷恋深情,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情:“故园是我永远凝结在心头的长梦,我能向故乡人民捧出我的一颗心,足以自慰平生。”

  的确,这也正是浙江作家的心之所向,讲好浙江故事浙江作家没有缺席,凝聚浙江作家家国情怀的故乡书写,堪称滋味甘冽的文学中的浙江故事,无限壮阔生动的浙江大地也等待着更多的文学表达。(作者为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文学馆馆长)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故乡情结与浙江写作 2022-05-02 24148754 2 2022年05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