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专刊

智慧灵芝大棚亩均利润增5成

武义“数字农业”增产提质

郑丽佳 王雪菁

  数字经济的触角,如何联通深山沟壑,融入乡村振兴?武义选择“以数字化赋能农业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通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监管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乡村、数字田园”发展。如今,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席卷武川大地。

  在武义寿仙谷国药种植基地,灵芝“住”进了全自动化智能大棚,它们顶着金色线条镶边的圆盘,一朵挨着一朵,长势喜人。

  “灵芝产业能够走上高科技智能化的道路,财政部门的支持功不可没。”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明焱指着那些“致富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寿仙谷药业是武义大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其生产基地主要培育铁皮石斛、灵芝、藏红花等中药材。

  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基地一改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利用“数字+农业”的手段实现精准科学种植。通过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水分等多种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系统,对灵芝的生长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化管理,将安全生产、农事活动、环境控制、过程记录等与大数据监控分析平台有机融合,建立了一套灵芝智能化、标准化栽培管理模式,实现智慧用水、智慧用电、智慧监控和智能控制。相对于传统大棚,智慧灵芝大棚的灵芝出芝率提高16.5%,每亩孢子粉增产166.25公斤,增收7.48万元;灵芝增产270公斤,增收2.16万元;亩均人工成本降低65.7%,年亩均利润提高50.7%。

  这是武义以数字化撬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义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围绕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科技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全力打造“茶叶生产加工数字转型、药食用菌产业数字工厂、公共服务及产业数字改造”三大示范工程,逐步安排示范建设重点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20249.6万元,涉及省级资金8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武义还积极采用“5个1+19+N”模式,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生产经营过程,将物联网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打造全县信息农业全链条;创新“5G+数字农业”模式,建设一批数字化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全程数字化、工厂化,打造一批数字生产车间;通过全程追溯加数字应用,形成生产有规范、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通过乡村振兴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不少企业都已形成了一套全程数字化路径。特别像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茶叶连续数字化生产,打造了全省首条茶叶数字化加工生产线,利用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多媒体等技术,采用先进节能型生产装备和清洁化能源,不仅满足节能型生产需求,实现无排放、无污染的清洁化生产,也实现了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字做茶”的转变,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及制茶率都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加快财政资金拨付,整合各种资源,充分挖掘数字经济潜力,同时及时总结提炼优秀做法,进行推广。”武义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浙江日报 专刊 00019 武义“数字农业”增产提质 2021-12-17 浙江日报2021-12-1700010 2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