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肥和按方施肥全面落地
平湖:“数字”耕肥,耕出农业新沃土
肖 末 夏竞舟
这两天,平湖市种粮大户赵耀光正在忙着播种小麦。“现在不少农户跟我一样,基肥就用小麦配方肥,不仅小麦出苗更齐,后期长势和产量也更好。”赵耀光说,配方肥已成为平湖广大农资经销商和种植户的“心头好”。如何让农户按方施肥、更愿意使用配方肥?今年,平湖市以数字耕肥为指引,高效推进配方肥和按方施肥落地。截至目前,全市水稻小麦配方肥合计推广0.72万吨,约占全市复合肥使用量的60%。
刷一刷脸
买肥用肥管起来
日前,在平湖市惠多利农资公司的门店,销售负责人钟鸣正为前来购买水稻配方肥的农户张永平做实名制登记。登记完成后,通过刷脸识别,张永平的基本信息就从电脑里“跳”了出来。此时,他的化肥购买明细也“飞”进了平湖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大脑”。
“农场面积多少、种了什么作物、购买多少化肥、每次使用数量都有详细记录,一旦购买或使用超量就会预警。”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雪良说,过去,农民习惯凭经验施肥,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极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此,平湖不断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即农药化肥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使用,从源头拧紧肥药使用“节流阀”。
为实现监管系统、购销台账、实名制购买的全覆盖,平湖对全市80家农资经营单位全部实施改造,安装刷脸一体机。同时研发启用“浙农服”农资监管系统,建立起农药、化肥等投入品“购-用-回”一体化平台,实现药肥的闭环管理。
不仅如此,平湖还创新推广配方肥供应备案制。由8家省内外肥料生产企业和6家本地肥料经销商,构建起定向供应、实名销售、自主选购、限量使用的配方肥数字化实名销售体系。“为加强配方肥质量监管,我们会定期组织抽检。”平湖市植保土肥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李建强说。目前,植保土肥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执法队已联合抽检3个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要想推广使用配方肥,还得激发需求侧动力。为此,平湖出台补助政策,对全市稻麦复种面积5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使用配方肥的,每吨给予400元的补助,实现规模种粮主体配方肥应用补助政策全覆盖。通过补助,用肥主体和供肥主体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点点手机
施肥方子到田头
在平湖当湖街道飞逸家庭农场里,负责人黄建强最近正忙着收割水稻。“丰收年,水稻产量又高了!”黄建强笑容满面地说,这多亏了平湖农技部门搭建的“浙样施”智慧施肥平台,点点手机,良方到手。
作为一名水稻种植大户,黄建强种植了2500多亩水稻。以往,他都是按一亩地大约140斤的标准施肥,但什么时候该施哪种肥,全凭经验。今年,平湖农技部门开展免费取土测土,并给出施肥建议卡。按照农技部门给出的建议施肥,他家的水稻养分吸收更好,不仅产量有小幅增加,品质也有了提升。
“方便!测土信息一键查,施肥建议卡还是私人定制的。”黄建强说,农技人员完成取土测土等工序后,他只需在手机端登录“浙样施·平湖”小程序,就可以查询自己地里的测土信息,缺啥补啥。今年,他根据平台建议,使用了缓释水稻配方肥,能减少一次追肥,省工省力,每亩少施8~10公斤尿素。
取土测土、按方施肥,在平湖正成潮流。据了解,早在水稻播种前,平湖已实现施肥建议卡发放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各镇街合计印制并发放施肥建议卡17650份,印制“浙样施·平湖”二维码宣传品1600份,覆盖1375个农业村组,让全市农业小组长成为智慧施肥和化肥减量的宣传员。
今年年初,平湖又专门制定实施方案,计划在2年内实现规模主体免费取土测土全覆盖。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农户科学施肥,平湖搭建起“浙样施”智慧施肥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全市461家水稻、小麦规模经营主体的种植信息被清晰完整入库。“2022年3月底前,我们将完成测土信息及施肥方案的更新。”李建强说,届时,将实现平湖市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测土及施肥方案推荐全覆盖。
自动监测
源头减量很有数
最近,在平湖广陈镇龙兴村,一个面积约1700亩的灌区“火”了。这里不仅稻子长得好,水环境也大大改善了。作为全省首个稻田退水“零直排”灌区,该灌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生态拦截沟渠为核心,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种稻田退水治理新模式。“退的是水,减的是肥。”平湖市农业生态能源站负责人燕燕笑着说。
稻田退水,一直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大难题。稻田退水中携带的大量氮磷营养物质,与传统农业好施化肥的理念密切相关,而化肥的主要成分就是氮磷物质。“我们采用生态沟渠对植物无法吸收的氮磷进行一级消纳,再通过浮水植物拦截消纳。”燕燕说,生态沟渠可以削减25%~30%退水中的污染物质,再加上末端断头浜和小河浜的净化消纳,极大减少污染物排放。
末端治理有了看得见的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更要注重源头减量。据了解,为更好地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氮磷流失规律,平湖在广陈镇龙兴村新建1个数字化自动监测站。眼下,自动监测站正紧锣密鼓地做最后的调试。
据李建强介绍,该项目由省农科院和浙江大学共同承建,主要依托径流场、传感器、自动监测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开展水稻氮磷流失智慧监测,进而筛选出更好的施肥模式,从源头上减少化肥的投入。
“我们这套设备可以智能监测与收集稻田内外部的环境、物质变化,计算出农作物对不同配方肥的吸收程度。”该项目负责人李华说,根据水文数据,设备可以明确氮磷面源污染物的产排污系数与周边地表水水质的相关性,再结合化肥减量与替代技术的运用,评估出每一种施肥技术对氮磷流失的减排效果,最终实现农产品优质稳产和环境效益双赢。
(图片由平湖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