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附属学校: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胡雪芹 周静
在宁波江北区,有一所2016年开始办学的公办学校。办学之初,学校仅招收到170名一年级地段生。仅仅两年后,一年级招生规模即达到12个班540名,此后年年招生满员;2017年,学校开始举办初中,至2021年已有两届初中生毕业。这就是由宁波大学和江北区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宁波大学附属学校(简称宁大附校)。
如今,宁大附校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扎实务实的学生素养提升和高效优异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可,成为当地百姓信赖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选择尤为重要,宁大附校从教育的“九个坚持”中寻求能量。首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学校提出“让孩子获得终身幸福的能力”的办学理念,从满足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为出发点,明确了“质量和素养两手抓,两手硬”的办学方向。例如,小学生家长普遍对放学时间早、校内减负导致校外增负有较多的意见,而初中生家长的意见集中在学生学业负担重、效率低、效果差等方面。因此,在小学段,宁大附校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实施综合素养课程,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同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在初中段,宁大附校重点抓教学效率提升,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强调社会力量对学生培养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坚持把教育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发现,“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的主要困难,一是缺乏时间和课程的载体,二是学校和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因此,学校创造性地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自主开发,开设历史文化、艺术修养、体育健康和科技创新四大类60多门选择性课程,建构完整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小学生每周上9节综合素养课,课业繁忙的初中生每周也有4节综合素养课,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地。
同时,宁大附校整合宁波大学和优质高中资源,形成名校培育合力,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注入“社会力量”“高阶能量”,有效弥补学校软硬件环境、教师能力视野等方面的不足。例如宁波大学教授和校友参与的“中学、大学、社会三位一体共育”培养模式;选拔宁波大学优秀大学生与中学生结对,开展“一对一学长结对”相关活动;宁波大学校友企业家主导的“我与社会”系列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也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让学校和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实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各项举措。宁大附校将教学质量的着眼点放在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上,学校不盲目实施各类创新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科学借鉴镇海中学等优质高中先进的教育理念,破解分数与素质的矛盾命题。全力推进“优化过程、提升效率”工程,围绕“教学效率”进行了系列优化行动;实施“精选、先做、全批、周整理”的作业制度;大幅度增加自习课,以让学生更好地复习与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在明显降低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区域“从起点看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学校的学业质量和提升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学校将体育和艺术教育定位成“群众体艺”,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校体育艺术舞台的主人。宁大附校在体育和艺术国家课程之外,开展特长培养计划;对体育和艺术课程按“现在有趣、终身有用”的标准进行优化改良,激发学生对体育和艺术的热爱。
最后,“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核心工作”。将价值观作为选聘教师的主要标准,从而形成富有宁大附校特色的教育价值观。“陪伴是一切教育方式的基石”“只需踏踏实实做事,不用瞻前顾后做人”“名优诚可贵,师德价更高”等观念,已成为宁大附校教师的精神指南。目前,老师们的勤奋敬业受到家长的广泛称赞,成为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学校也成为市级教师发展示范性学校(优秀)、“宁波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绩突出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