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柯桥“拼布父子”将一项手艺变成一个产业——

拼缝零碎布,价值“布”一般

  布块当油彩,剪刀作画笔,针线勾勒出图案……经由巧手制成,一幅幅生动的“布艺油画”由此诞生,这便是拼布艺术的神奇所在。

  浙江省拼布协会执行会长、绍兴大师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铁钢和杨超登是一对父子,从中国美院毕业后的杨超登,回到绍兴柯桥和父亲一起弘扬拼布手工艺,带领父老乡亲制作拼布,将废弃的零碎布“二次利用”变成高雅的手工艺品。

  自2016年来,在杨氏父子的传授带动下,拼布工艺在当地已渐入寻常百姓家。父子俩联合当地部门到各镇街开展培训,共有近万名农民参加拼布工艺培训。“通过培训,一大批村民已成为拼布工艺的从业者,还有不少人专门为我们做订单。他们在学习手艺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杨铁钢欣慰地说。

柯桥“拼布父子”将一项手艺变成一个产业——

拼缝零碎布,价值“布”一般

本报记者 王 佳

  边角布料变废为宝

  走进浙江民艺拼布博物馆,穿着一身拼布马甲的杨铁刚笑着迎了上来,“来了!走,先看看我们的作品。”记者跟着杨铁刚走上台阶,立马便被墙上那些琳琅满目、色彩明丽的拼布挂画吸引。走进展厅,一个个废弃的沙发用拼布包裹后摇身变成崭新的艺术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展柜上还排列着精美的拼布玩偶、布包、布鞋等手工艺品,个个惹人喜爱。

  “这个博物馆有近两万平方米,一部分是藏品,一部分是我们设计的,还有一些是各地院校来展出的作品。”去年5月,杨铁钢和一群拼布爱好者创建了这个博物馆,开放以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看到这些作品,会让人很自然地想去热爱生活。”一旁参观的游客不禁慨叹。

  “拼布的灵魂是设计,最后是工艺。”在一幅刚完成的巨幅作品前,杨铁钢告诉我,工作室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主题,制作了这幅宽4米高2米的巨幅拼布作品。“光是设计就花了1个多月,工序比较复杂,制作了快两个月,反复修改了很多次。”听着杨铁刚的介绍,记者走近画作认真端详,只见绵密的针脚平整有致,明艳的色彩富有张力。

  杨铁钢把记者领到二楼工作室,近距离感受拼布的制作过程。来到工作室,杨超登正穿梭在堆满面料的格子间,忙着找寻样布。“这些牛仔布是我们从一些工厂收集过来,可以根据我们的设计需求来剪裁,有很多不同的颜色。还有一些是从柯桥面料市场回收过来的尾布,包括一些印错的外贸订单。”杨超登一边翻找着布料一边说。

  偌大的储布间里,杨超登忙活了大半天仍没找到合适的布料。“这些都不能用吗?”记者有些纳闷。“面料可是有讲究的。”杨铁钢补充道,对于生活类拼布,会用绿色的植物染料进行染色,这样比较健康环保。由于化纤布料不容易长时间保存,所以他们一般会较多地使用牛仔布或者棉布。

  缝制出最完美的图案

  “拼布的第一步是图案设计,其次是色彩搭配,最后是制作工艺。”记者跟着杨铁刚走到工作室另一侧,设计师李晨正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比对着线稿,一幅水乡主题的拼布挂画正在酝酿中。透过屏幕,一幅含有乌篷船、会稽山等形象的设计稿上标注着许多号码。“完成初稿后,要形成线稿,标注的色号需要与布料一一对应,最终确定布料形状,为下一步拼贴做准备。”杨铁钢一面向记者介绍,一面细心叮嘱设计师。

  说话的间隙,杨超登送来刚找到的布料。他剪下几片小样,在一旁的黑板上进行搭配。“你看,由于面料本身的颜色和纹样不同,不同面料搭配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在杨超登看来,色彩是拼布最为生动的表达,选出最佳的色彩搭配可以让产品“脱胎换骨”。确定好色彩后,设计师用切割机和剪刀,将布块剪切出合适的形状。

  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进入核心环节——缝制。杨超登和缝纫师李凌燕一起,拿出早前准备好的白布板,将剪切好的布块按照设计好的线条状纹理排列起来。接着,李凌燕拣起两块布条,用针线紧密地缝制起来。每缝完一条边,便用蒸汽熨斗将布块熨平整,“刺啦,刺啦……”烫一下,缝一下,循环往复。

  记者翻过布块,背面的每一个缝隙都贴合一致,此中不见粗针大线,功夫全在绵密针脚间。“拼布缝制可是个细致活儿,容不得一丝马虎。”杨超登告诉记者,拼布中大部分的形状都使用6毫米的缝份,如果缝份不准确,布片在拼接时尺寸会对不上号,拼接出来的图案会大小不一,甚至扭曲变形。

  “玩”着拼布赚到工钱

  安静的工作室里,回响着缝纫机转动的“哒哒”声。记者留意到角落里一个扎着马尾踩着缝纫机的小姑娘分外投入。她是26岁的聋哑女孩陈飞飞,已经在此工作4年。她来自上虞,每天要乘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辗转来到这里。听觉的缺失让陈飞飞的目光更敏锐,比起其他人,她能更快速地集中注意力,静下心来投入创作,从而成为创作团队的中坚力量。

  半天过去,水乡主题的拼布创作接近尾声,杨铁钢父子俩将制作好的20块拼布板搬到展示厅,一块接一块地往墙上固定。“看,这两块没对上。”杨铁刚皱起了眉头,“返工。”原来,因为布板存在一定的厚度,布块的拼贴会产生偏差,这需要在裁剪时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拼布技术涉及拼、染、贴、压、绣、倒、立、平、翻等20多种工艺技术,繁琐的制作需要制作人一丝不苟,每项工序都不能大意。一声令下后,大家把制作好的拼布重新拆掉,又严丝合缝地原路缝制起来。制作完毕后,杨铁刚将大家召集到一起开会总结。“裁剪时发现问题,就得重新返工,大家要养成不断校对的习惯。”杨铁刚再三强调。

  每天一有空,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村民赵月华便会拿起碎布,穿针引线“玩”起拼布。“在家里做拼布很自由,‘玩’的同时还可以赚些工钱,生活也充实了很多。”在桥兰亭街道,像赵月华这样的拼布爱好者还有不少。“有一些村民在企业里做,一般一天有一两百元,一年下来赚三四万元很正常。”

  在柯桥,以杨铁刚、杨超登为核心的拼布研发团队从“边角布料”出发,让拼布艺术融入生活,丰富了当地纺织经济文化。依托得天独厚的纺织产业集聚地优势,一系列拼布创意设计大赛、国际研讨会等活动陆续举行,当地拼布产业正不断壮大。父子俩通过组建团队,联合国内艺术院校研发产品,目前已开发出上百个品种。

  “国内的库存布数量惊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作为休闲文化的拼布业必将走进千家万户,拼布产业大有可为。”父子俩踌躇满志,希望带动更多的人认识拼布并参与进来,一起把拼布产业推动起来,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用拼布艺术持续焕发传统纺织的活力,助力柯桥纺织向时尚跃变。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拼缝零碎布,价值“布”一般 2021-12-01 浙江日报2021-12-0100016;浙江日报2021-12-0100015 2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