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阅读

光影成书记录老城区鲜活样本

七条小巷,一座城市的美术馆

  你是否会怀念,那些曾陪伴你整个童年的事与物?

  它们也许是一条古朴的石板路,一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层老楼,抑或是一张张发黄变形的旧照片。

  孩童在长大,城市在扩张。堆积着记忆的老城区,却总能唤醒人们心中的温情,成为流动的时光中那不变的“根”。

  2021丽水摄影节期间,由策展人傅拥军著作的新书《七条小巷——一座城市的美术馆》与读者正式见面。这本书以位于丽水老城区内的桂山路、绅弄、刘祠堂背、文昌路、酱园弄、泰山弄、营房弄七条小巷为对象,通过摄影把小巷居民的日常生活变成了温暖的影像、感人的文字和幽默的艺术装置,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座城市老城区中深厚的精神基底。

光影成书记录老城区鲜活样本

七条小巷,一座城市的美术馆

本报记者 李娇俨 林 婧

  融入小巷

  在七条小巷之一的桂山路上,有一家“庆元油菜锅”店。

  走进这家店,大小不一的六七张桌子边塞满了人。空气中夹杂着油香、烟味,交谈声、打趣声直冲天花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墙上悬挂的一组用银色相框装裱着的摄影作品。

  这些照片的作者,正是这家小小炒菜店的老板兼厨师——吴兆龙。2021丽水摄影节展出的长8.2米、宽8.16米的最大单幅照就出自他手。

  吴兆龙自庆元到丽水的8年来,厨房是他待得最久的地方。“客人来他也不怎么说话,脸还臭得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妻子吴雪香调侃道。

  一位厨师是如何变身摄影师的?原来,自从2017年“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第一季开启以后,自带社交属性的傅拥军和项目组的学员们,已经和夫妻俩逐渐打成一片。

  在项目第二季的时候,“小巷代言人计划”开启,傅拥军客串了一回厨师,为油菜锅店代言。项目组还为包子店设计包装袋、给小卖铺策划宣传标语。

  “有一天我们就开玩笑说,你去休息一天,这个店我们来打理。”傅拥军告诉记者,这个交换身份的“游戏”最终在项目第三季落地——交换当天,在教授了基本使用方法后,傅拥军把一部手机交给吴兆龙,让他出去随便拍点。一天的拍摄后,傅拥军翻看手机相册时惊讶地发现,吴兆龙的作品非常不错,并许诺如果吴兆龙能一直坚持摄影,就为他做一个展览。

  现在,手机摄影已经成为吴兆龙的业余爱好,即使拍摄水平不高,他还是时不时拿出手机拍几张过过瘾。“前几天他还在巷子里,教一个拿着相机的游客调焦距。”说起丈夫的改变,吴雪香笑出了声。“庆元油菜锅”店也成为2021丽水摄影节“七条小巷美术馆”的第36个展厅。

  “我们通过在全国招募不同专业背景的摄影师、学员,组成项目团队。让他们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彻底融入小巷,走进小巷居民的家中进行互动。”傅拥军说,他给团队成员布置了“特殊”的作业,要去居民家“蹭”一顿饭、看一次电视、聊天、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让小巷居民喜欢的展览。

  通过静态影像、纪录片、摄影手工书、诗集、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项目组的成员们把在小巷中仔细搜索后得到的各种旧物,化为艺术的灵感,创造出“七条小巷美术馆”的另外 35个展厅。这些旧物,有在夜市卖了21年气球的奶奶贡献的商品气球,有装满六年生活记录却被主人遗弃的皮包,还有被保存完好的数十本相册等等。而在各自的展厅中,它们都是故事的主角。

  《七条小巷——一座城市的美术馆》,正是五年来在地艺术项目成果的集结。傅拥军也把这本书看做是研究小巷美学,探索影像如何真正服务于社区的一次艺术实践。

  生活之美

  即使已经来过多次,七条小巷还是让傅拥军感到新鲜好奇。大门上的红绳、墙壁上的招贴画……都让他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时拿出手机进行记录。

  “你看那些层层叠叠的高楼这么美,不正像一座美术馆吗?”傅拥军停下来指着远处说道,“如果把小巷放入历史长河中考察,我们现在所看、所听、所闻、所触摸到的东西,其实件件都是与生命相关的艺术品。”

  小巷里有诗人,他们将粗粝的时光磨出圆滑,和着文字的涓流,雕琢成生活本来的模样。

  “孤独和寂寞是我的朋友,不怕它们,所以活到现在。”这首破解生活苦涩的诗歌,出自于一位在桂山路居住了16年的老太太范美翠。照片里的她,一半在阴影里,望着窗外的风景。

  1990年,为了带外孙女,范美翠从青田来到丽水。可如今,她的三个孩子和外孙们都在遥远的意大利。那天,范美翠在北京送外孙女上飞机后,她乘了几天几夜的大巴车,在一个清晨回到丽水。“我进了家门,整个人瘫坐在地上起不来。感觉很难过。”虽然每年都和家人们过团圆年,但范美翠还是喜欢一个人。即使是她天天光顾的老乡包子店老板娘,也因为忙碌从未踏进过范美翠的家。

  范美翠袒露,其实自己是一个在熟悉的人面前很放肆的人。“我也经常要癫一癫,看见好的人、大方的人,在他们面前,就像小孩子一样。”这位独居老人,感受着生活的孤寂和单纯,却写出了动人的诗歌。

  在七条小巷美术馆中,还有一间展厅名叫“功夫美玉”。照片中这位头发乌黑、身着红色花纹长裙的“奶奶”面对镜头,大大小小二十余本相册从膝盖垒到了胸口。她叫王美玉,已经在小巷里生活了七十余年。

  傅拥军告诉我们,入驻小巷之初,他和学员们希望帮助居民们整理家庭相册,建立家庭影像志。在调查中,他们惊喜地发现,王美玉家中完整地保存着她年少至今的照片。

  和朋友野餐时举杯庆祝的美玉、右手持剑保持“一字”练功的美玉、与女儿在大学校门前合影的美玉、拍下外孙女刻苦习舞的美玉……一张张照片,把时空的两端连接起来,叙述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而功夫是美玉始终如一的坚持。项目组的学员们用定格的形式为美玉拍摄了几组照片,同美玉功夫比赛的获奖合影一起做了展示。

  美术馆开放前夕,美玉前来探班,傅拥军邀请她在墙上留下些什么。她本想在结婚照边上画下一颗心,却不小心画成了一个苹果,“也好,苹果是甜的。”她用黑色的签字笔写道。

  不曾想,采访中,这位充满生活哲学、直率可爱的小巷居民出现在我们面前。“美玉,美玉。”认出美玉的一瞬间,不只是我们,工作坊的学员和观展的游客都冲她打招呼,像邻里之间的寒暄。眼前的美玉和照片里一样画着眉,笑得温暖明媚。这个场景,也恰恰印证了这次展览的主题——“让我们从此有关系”。

  小巷的每个居民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来的时候,我们野心勃勃,希望这是一件送给小巷居民的礼物。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是小巷居民给我们送了一件终生难忘的礼物。”傅拥军说道。

  小巷里,鲜活的故事正在进行,生活的艺术也在这里肆意生长着。

  人城共生

  “十年,不只是小巷,更是我们。时光会走远,影像会长存,年代更迭,一切都会更好。”

  这则在七条小巷美术馆的白墙上的留言,署名15岁的诸葛。或许,这位小朋友正是看了谭秋民负责的展厅,才有感而发的。

  十年前,傅拥军曾在杭州发起名为“十年快拍一条路”的摄影项目,参与者需要选择一条自己熟悉的路,然后进行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最后,只有一位摄影师坚持了下来,那就是丽水摄影师谭秋民。而他所选择的路,恰好是七条小巷之一的刘祠堂背。

  小巷的历史沿革,一共有几户居民,每户人家的婚姻、变迁……谭秋民对于刘祠堂背里的一切都如数家珍。他记录的,包括小巷居民的生存环境、肖像、生活、职业状态——还包括丽水老城区的物换星移。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以来,丽水古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七十年代后期削平花祠岭、打通梅背山后,原先只通到太平坊的破烂不堪的中山街,改造为一条直通大水门的横贯南北的主街道。七条小巷所在的区域,也成为丽水城中最繁荣的中心地带。如今,随着城区的扩建,曾位于城市中心的老巷反而沦落为“边缘地区”。

  不过,城市在继续改变着。2020年9月,丽水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丽水市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刘祠堂背名列其中。未来,这条小巷大部分的房屋将被国有公司收购,小巷居民也将有更好的去处。改造过后,刘祠堂背街将会成为新的旅游街区。

  走在刘祠堂背街那条铺着石板的静谧古道上,谭秋民心中有着复杂的感情。长期的拍摄让他对小巷的一草一木都恋恋不舍,却也给了他不同的观看视角。“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是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摄影人的确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不断更新的观念,在世界发展史上绝无仅有,总感觉来不及‘记录’。”谭秋民说。

  于是,在第二次调查拍摄时,项目组发现,从前和时尚不沾边的小巷,出现了一家网络直播公司。公司里20多位漂亮的女主播,也被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

  七条小巷,正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城市老城区现状的典型样本。这里有像谭秋民一样饱含情感的观察者,也有土生土长、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本地人,还有来来往往、打拼谋生的外来者,“中国很多城市的老城区在发展进程中慢慢消失了,”傅拥军说,“我们想要为小巷创建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温度的影像档案,这份档案也会推动着更多人去探究小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8 七条小巷,一座城市的美术馆 2021-11-26 浙江日报2021-11-2600005;23403456 2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