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建德于时光和山水之间
黄丽丽 方健
一山一水一境界,一村一瓦一炊烟。行走在建德,新安江宛如一条翠绿的飘带,穿流在锦峰秀岭、粉墙黛瓦之间。青山环抱之中,展开一幅美丽乡村的精彩画卷——宽阔整洁的道路,美丽精致的庭院,设施完备的休闲健身设施,城与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乡村的发展牵动着建德的整体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建德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建德样板”的总目标,按照“全域推进、示范引领、产村融合、三农转型”的思路,持续放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综合效应,探索出一条环境提升带动乡村振兴、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建德路径”。
不久前,建德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成效明显的激励县,为浙江省唯一。此前,建德市还获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秀县、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省无违建县等一系列荣誉。
行走在建德,一条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美丽乡村风景线,绵延在乡野大地;民宿经济、直播经济、采摘游、农家乐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村民自发自觉地加入到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共享着新时代乡村的美好生活。
环境整治让全域秀美
“山在云中走,人在画中行”。千年前,诗人孟浩然一首《宿建德江》,留下了建德山水给人的深刻触动。千年后,建德人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呵护这片山水,为城市留下宝贵的原色和底色。
从2003年开启“千万工程”以来,建德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持之以恒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专项行动组合拳,农村环境和乡村韵味不断提升。
“每天下班回家,走进院子,看到又一朵花开了的时候,原本的疲惫好像一下子就没了。”拾掇家门口的庭院是钦堂乡葛塘村郭师傅每天的“必修课”。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年,而他家的院子,也从最初堆满杂物,变成了满是盛开的鲜花。
在葛塘村,像郭师傅这样的“庭院设计师”还有很多。村里以户为单位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擂台赛,最终呈现出避免千篇一律的“一户一景”。村民不仅自觉装扮自家的院子,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置换,将易腐垃圾提供给有需要的村民,用于饲养,每日易腐垃圾量从100公斤减少到50公斤左右,减少50%。
葛塘村的蝶变是建德持之以恒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缩影。建德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重点,持续开展“洁化、序化、美化”百日攻坚、“四清四整四提升”行动,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覆盖率、农村公厕提标改造覆盖率3个100%。夺得“五水共治”杭州地区首个大禹鼎“银鼎”,“污水零直排区”做法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优美环境是易碎品,得之难、失之易,我们必须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建德市主要领导表示,秉持着“抓环境整治就是抓比较优势、抓环境整治就是抓建德未来”的初心,建德全市上下从思想上克服松懈的问题,从机制上加强保障,确保环境整治这项基础工程久久为功、不断推进。
为了管好环境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建德建立了“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四位一体”机制,同时建立领导领衔、“红黑榜”、“赛场赛马”等机制,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检验。科学抓好长效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监督保障、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创新“优秀奖”“最美村”等考评制度,推动环境整治常态运行。
产业兴旺让生活甜美
“美丽乡村建设,不但要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还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建德以“旅游+”“农业+”为路径,不断加大产业融合力度,打响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民俗牌,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
清澈的新安江水来到下涯镇之江村,拐成了一个“之”字形。由于江水常年保持在17℃左右,江面晨雾时起时落,笼罩着整个村庄,形成了白雾横江、山水朦胧的独特风景。
近年来,之江村成为不少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村民在家门口跑起了“龙套”:江上有就着葫芦喝酒的渔夫,乡道上有穿着蓑衣的放牛人……他们成就了摄影师相机里的一张张绝美照片,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从以往的不足10万元,到如今的七八十万元。今年7月,之江村摄影工作室挂牌成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摄影认识了之江,认识了下涯。
环境整治让乡村有了“面子”,而群众幸福根本在于“里子”。通过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路径,建德建成一批集乡村民宿、果蔬采摘、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累计建成乡村旅游点252个、精品民宿325家,每年带动农产品销售近2亿元。
阡陌碧野,汩汩溪水延绵村里;草莓小镇,颗颗草莓甜到心尖。国庆小长假,杨村桥镇草莓小镇的“清肺之旅”吸引了不少游客。沿着320国道来到杨村桥镇路边村,目之所及都是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
“一直以来,杨村桥的草莓种植基本以莓农‘自租自管’为主,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聚化的发展要求。”杨村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开始,杨村桥镇就在路边村启动250亩标准地建设试点。通过标准地流转村民土地,再租给农业主体或莓农,村集体每年每亩约有1500元收益。
放眼建德,“建德草莓”“建德苞茶”“建德豆腐包”等“建字号”区域公共品牌愈发响亮,建德持续通过公共品牌打造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如草莓产业,目前从业人员已达7900余户、近2万人,在全国草莓种植面积达8.2万亩、总产值逾40亿元,成为惠及农户最多、比较效益最好、品牌影响最大的农业共富产业。
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德还通过政策倾斜、要素保障、深化企业服务等举措,全力扶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农夫山泉等一批企业不断壮大成长。同时大力实施凤凰行动,从2019年6月到2021年1月,用1年多时间新增5家上市企业,跑出山区县市企业上市的加速度。
共治共享让乡村和美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蓬勃的发展前景,重新定义了乡村的价值,吸引了大批青年返乡创业。建德特别发布了《建德市扶持农创客发展实施细则》,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资金扶持农创客创新创业,使广袤的乡村成为广大青年施展身手的舞台。
“投身农业虽辛苦,却大有可为。”来自大同镇的“90后”叶佳雯说,她在这里经营的茶园生意红火、人气十足。在建德,像她这样的青年有很多:王运,是建德的“卖米大王”,曾创下网上日销售大米超10吨的纪录;“95后”农创客饶日辉,经营电商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年交易额已超2000万元,辐射周边农户557家……
截至目前,建德全市返乡创业青年达到1577人,成熟的农创客团队已有200余个,年产值超2.5亿元,经营范围由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拓展到直播带货、农旅融合等领域,成为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村是共同富裕的主战场之一,我们同样需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发展的成果与村民共享。”建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建德积极发动村民通过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参与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村村有股份、村村有产业、村村有队伍、村村有收益”的“四有”新路子。今年1~5月,全市239个涉农村(社区)村集体总收入1.86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0.92亿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与物质富裕相伴而来的,还有老百姓的精神富裕、文明乡风。
借助数字化浪潮,建德建立了清廉乡村“智慧管家”立体化智慧监督体系,和“建村钉”等乡村治理平台,为乡村治理赋能。通过传承“德文化”地域品牌,创新“德·治理”模式,建德形成了“千鹤妇女精神”、三都镇“美好账本”、大慈岩镇“新时代·邻里睦”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实践做法。全市村级组织均建立“每月一次党员大会、双月一次网格协商会、每季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半年一次户主议事会”的工作机制,打造了24小时不关门的“群众议事厅”。
建德美丽乡村建设,并未止步于此。为未来乡村探路,下涯镇未来乡村数字化建设框架初步方案已出炉;乾潭镇安仁区块,作为建德共同富裕先行区,也已规划了三年行动方案……接下来,建德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进一步擦亮“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成效明显县”金名片,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德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