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为群众解忧 为法官减负

——记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长陈辽敏

  本报讯 (见习记者 宋哲源 记者 钱祎 通讯员 骆萍英) 最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庭长陈辽敏正忙着和同事筹划升级“浙江解纷码”平台的商事调解模块。因为辖区内买卖合同案件多,她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及律师协会等作用,使这类纠纷化解更专业高效。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陈辽敏带领立案一庭积极探索数字化改革,助力杭州法院开发建设数字法治应用场景,推动基层打造覆盖杭州村社的“共享法庭”,探索基层司法服务新路径。9月16日,她作为4位一线党员法官之一受邀前往北京,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让世界了解浙江司法为民的先进经验。

  在杭州,陈辽敏是初代“网红”法官。2007年,还在西湖区人民法院就职的她从事调解工作,每年调解上千起民商事案件,最多时一天要处理10余起。尽管任务繁重,但陈辽敏调解的纠纷案件却无一超出审限、无一当事人缠诉上访。

  一个上午同时碰上4起纠纷怎么办?陈辽敏有好办法:交通事故纠纷,让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进行调解;买卖合同纠纷,一般当事人都会聘请律师,先由双方律师自行协商和解;建设工程纠纷,联系被告的法务负责人说明利害关系,快速找到症结所在……

  “14个小时连轴转是常态,要提高质效必须学会巧妙处理。”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陈辽敏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融入调解工作,总结出统筹调解、分类调解、滚动调解、循序渐进调解、审执兼顾调解等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

  2019年调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后,陈辽敏将工作重心转到智慧法院建设上。为了给群众解忧、给法官减负,陈辽敏努力推动“共享法庭”建设,将发源于基层的调解、办案经验加以总结并在全市推广,在杭州各村社、行业协会等设立微型法庭工作室,让互联网技术与基层治理、法官专业法律知识与村干部农村工作优势、个案纠纷化解与普法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推进诉源治理。

  “共享法庭”在杭州刚推开时,有基层干部持怀疑态度:一些村社离法院不远,有必要再设一个法庭吗?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它的用处:只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身处异地的法官、原被告就能在线进行调解或庭审;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土地承包、职务犯罪、酒驾、电信网络诈骗等典型案件,有“菜单”供直播或点播观看。

  创新就要打破常规,这背后离不开机制重塑和流程再造。陈辽敏说,作为新时代的法官,要坚持与时俱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推动下,杭州法院高质量推进全域数字法院建设,形成一批数字化改革成果,并通过微博、网站等招募,组建了一支“网红”特邀调解员队伍,线上线下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司法服务。

  当法官20多年来,陈辽敏已获得“全国模范法官”“人民的好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年度法治人物”等众多荣誉。熟悉陈辽敏的人都知道,她始终保持着“高速运转”,“拼命三郎”的韧劲在她身上再常见不过。但在陈辽敏看来,自己对工作还远没有到“满意”的时候。眼下,她的目标是将“共享法庭”在村社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到镇街,让相关经验走出浙江、迈向全国。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为群众解忧 为法官减负 2021-10-24 23210796 2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