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之上》:将残酷幻化于诗意
本报记者 郑梦莹 整理
编者按:日前,由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出品,丽水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战争电影《云霄之上》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集体)以及最佳摄影三项重量级奖项。
“影片朴素的语言,朴素的影调,朴素的表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这种品质在影视工业化时代很少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评价。本文是主创团队的创作谈。
《云霄之上》:将残酷幻化于诗意
回归
编剧周佳鹂:
《云霄之上》取材于真实历史。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战士在被打散掉队后新组成游击队。他们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弹药库,以挽救另外350名战友的生命。其间,每名战士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我们把主角之一设定为一名叫洪启辰的年轻战士。为了这条赴死的军令,他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
战争题材影片,从小切口、普通人物来进行宏大叙事,这是团队最初就确定的创作视角。
我们要发扬的就是一种朴素的英雄主义,希望浙西南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不被遗忘,也希望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能够去体验那个年代的人所经历的苦难、斗争和热血。
导演刘智海:
《云霄之上》要表达的整体基调是——回到1935年。
影片拍摄于浙江丽水龙泉山。80多年前,红军战士就曾在此战斗过。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还原”历史。
整个项目时间非常紧张。从2020年8月13日开机,到9月13日关机,拍摄时间为期一个月。但前期我们做了大量工作。2019年底我们开始调研,此后数月整个团队一直在当地采风、走访。剧本初稿形成之后,我们又返回当地反复体会,修改剧本。
为了更好地“回归”,整个团队提前赴龙泉,到现场去感受环境。比如,编剧要到当地资料馆、博物馆反复查看士兵们的资料,才能形成更充分的共识;演员要多与红军战士的后代交流,才能够体会80多年前的“自己”是什么状态。
壮烈
摄影宓鑫君:
独特的电影语言成为《云霄之上》的一大特色。我们尝试以黑白自然光影、长镜头叙事等特色“剑走偏锋”,打破电影市场固有审美。
首先是“水墨质感”的画面。影片于绿水青山间拍摄,却采用了近乎黑白片的视觉。区别于一般战争题材单纯以鲜血淋淋的画面刺激观众感官,我们希望用写意的形式表达战争的残酷,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感。
其次,在画面拍摄过程当中,我们运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以此去体现中国山水画般的时空影像。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和细腻独特的美学观是另一种表达。电影的表现应该是多元的,如果电影市场呈现出单一固化的审美,我们就有义务打破它。
导演刘智海:
在很多影片中,战争场面多用蒙太奇,很少看到长镜头。用长镜头拍摄本身具有难度,拍摄战争场面尤其难,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和摄影机的配合、空间的布局等调度问题。
为了在拍摄上做到极致,摄影师前期花了很多工夫“练功”。为了练习平衡和稳定,他们在身上放矿泉水,保证在山路上上上下下奔跑走动时,身上的四五瓶矿泉水不掉下来,这是极大的考验。
很多专家认为,《云霄之上》获得最佳摄影是实至名归,专业人士懂得,在这背后摄影团队需要付出太多努力。
主演陈伟鑫:
一开始,我们演员之间也会聊,为什么总是拍一些长镜头,或者为什么总是拍难度特别大的镜头。但是看到回放后我们明白了:镜头感特别美、特别有质感。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理解并充分信任这样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
编剧周佳鹂:
中国美院历来重视人文山水精神的大传统,我们也一直思考如何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创作中。在前期采风时,我真切地被当地的山水所感动,想在剧本里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设计进去——红军们在丛林里、在芦苇荡里战斗,他们怎么去克服困难?
“诗意”的精神内涵熔铸于中国人的品格中,是永恒的东西。影片就是要在残酷的战争中,凸显出人的精神以及这种信念的力量。这其实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诗意。诗意,并不一定是小清新的、唯美的,史诗般的诗意更壮烈。
采用《云霄之上》的片名,与影片的主旨不谋而合——云霄之下是我们,是芸芸众生;而云霄之上,是人心中的光亮。人类的精神信念,遥远如云霄之上,但必须坚定追寻。
诗意
导演刘智海:
《云霄之上》从题材、出资方、拍摄地,到编剧、导演、摄制,再到大部分参演演员都是浙江元素、浙江力量,可以说是妥妥的浙产电影。
主演陈伟鑫:
这次“天坛奖”把最佳男主角颁给《云霄之上》的7位集体男主演,在世界电影节中是第二次。
我们7个人中,大多数是“素人”,大部分来自浙江。其中,有国家级身障运动员、刚刚升入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还有小学生等。我们大多没有电影表演经验,却恰好符合电影要“回归”真实历史的追求。
这是“尝试”,也是挑战。我是浙江话剧团的一名演员,从话剧表演到电影表演,跨度很大。电影开拍前5天,我还在否定自己,甚至想过要放弃。但通过跟导演、摄影等不断地交流,我们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信任,大家合力克服困难,最终才达到今天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摄影宓鑫君:
《云霄之上》是一部非常低成本的战争艺术电影。我们尝试把江南美学融入其中。影片的诞生就是众主创对电影本体语言的一次探索——怀着对电影的理想和情怀去创作,希望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全新的电影理念。
导演刘智海:
《云霄之上》是中国美术学院第一次得到“龙标”的电影。影片希望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电影的主题性与艺术性并不矛盾,文艺的“主旋律”可以而且应该是高度艺术性、高度人性的。
我们把“诗意”这一特性,贯穿整部影片,试图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气质。
浙江是中国诗意之美的代表,必须拿出自身在电影圈的话语权,甚至能代表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近年来,杭州涌现出以顾晓刚《春江水暖》、祝新《漫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影片,被业内誉为“杭州新浪潮”,这是一条属于浙产电影的新赛道。未来电影市场的竞争以人才为核心,浙江具备这种实力。
(本报记者 郑梦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