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临海市林技站站长陈献志30年呵护培育——

海岛荚蒾:从31株到蔚然成林

  9月,临海田岙岛满目苍翠。一大早,在岛上的一处山岙,一个身穿迷彩服,拎着柴刀的中年人从树林里穿梭而出,他是临海市林技站站长陈献志。“看,海岛荚蒾已经结果了,这是我们这里独特的风景。”他指着身后这一片植被,向记者介绍道,嗓门响亮。

  海岛荚蒾系常绿灌木,隶属于忍冬科荚蒾属,在中国大陆分布范围十分狭窄。“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岛上第一次发现海岛荚蒾,这里也是全国首个分布区。”作为一名痴迷的植物爱好者,55岁的他与这个植物打了半辈子交道,海岛荚蒾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她”,备受呵护和照顾。

  “濒危植物的保护、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挽救即将要从大自然消失的物种,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30年间,眼看着小苗成林,陈献志也从初入行的小伙变成了即将退休的老同志,但对海岛荚蒾的热情,却和初次发现时一样,丝毫未减。海岛荚蒾也从发现之初的31株到如今成功培育一万多株。

临海市林技站站长陈献志30年呵护培育——

海岛荚蒾:从31株到蔚然成林

本报记者 金 晨 市委报道组 卢靖愉 共享联盟临海站 牟 再

  不期而遇:敏锐觉察“她”的不一般

  柴刀、修枝剪、小锯子,记者一坐上陈献志的车,这些工具便映入眼帘。“这些都是我的老伙计。”工作30多年,陈献志记不清换了多少把工具。

  1988年,刚从宁波林业学校园林专业毕业的陈献志,来到临海市上盘区林业特产管理站担任技术员,他与海岛荚蒾的情缘也由此开始。“那时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行海岛植被调查,我和同事自带标本采集器具上岛,有一回台风季还被困在岛上!”陈献志眉飞色舞地讲起了刚入行的故事。

  海岛植被调查,需要将认识的植物登记在册,不认识的植物制作标本给省林业厅专家鉴定。这对于陈献志来说,是一件趣味丛生的事。1990年的一天,他带上干粮,坐船辗转3个小时来到田岙岛。藤灌覆盖之下,一株株结着红色果实的植物若隐若现,吸引了他的注意。小心除去覆盖物,只见植物叶片呈卵形,大而宽,果实亮度高,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个植物“不一般”。

  陈献志随即剪下一根大约50公分的枝条,保留完整的叶、芽、果等,用报纸和吸湿纸制成标本,送往杭州。大约半个月后,经鉴定反馈:该植物为海岛荚蒾,为海岛特有树种,属中国大陆新分布。

  “我们竟然发现了一个新物种!”这个结果让陈献志兴奋不已。于是,他用铁丝围栏将这些珍贵的小生命围挡起来,防止被羊群踩踏破坏。但遗憾随之而来,由于条件受限,无法继续深入研究。他们的“恋情”就此按下了暂停键。

  十年努力:让“她”的生命线不断延长

  2011年,海岛荚蒾被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浙江省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物种。有了政策和经费支持,保护条件趋于成熟,陈献志决定重新登岛寻找。

  当年6月的一天,陈献志来到记忆里的那处山岙,心里一咯噔,脚下的路不见了。随着岛民不断外迁,山上的植被肆意生长,已有两米多高。他一边举着柴刀开路,一边又探下身子从植物间隙里寻找海岛荚蒾的身影。随行的同事们笑称:“平日在办公室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样子,没想到下地干起活来有模有样的。”

  找到被四周植被缠绕覆盖的海岛荚蒾时,陈献志难掩激动之情,当场跳了起来,仔细清点,一共31株。他同岛民签署管护协议,委托当地老百姓照料看护。植物保护了,下一步如何进行繁育,成了摆在他眼前的难题。“我翻遍书籍,找不到海岛荚蒾的相关资料。”没有可以学习的经验,没有可以请教的学者,陈献志陷入困境,但凭借着多年林业育苗经验和理论知识,他还是下决心一试,剪下枝条、采集种子带回去,一边尝试培育,一边了解海岛荚蒾的生长习性。

  “首批扦插的200根枝条,成活率达到90%!”陈献志指着电脑相册里一处开花的枝条,脸上写满喜悦。但翻开后一张图,望着光秃秃的土壤,他的眼里满是惋惜,原来,当年播下的第一批海岛荚蒾种子“全军覆没”了。“海岛荚蒾的种子需要储存一年才能播种、发芽,而且储存的环境也极为讲究。”第一次尝试失败后,陈献志和种子较上劲了,在他的办公桌上,整整一排的观察笔记,记录了每次育苗时的温度、遮光率、种子发芽率等数值。经过年复一年的对比试验,如今,播种出苗成活率已升至50%。

  “还是太低了!”陈献志叹了口气。为了获得种子繁育的各项精确条件,他决定借助更专业的力量,将目光瞄准科研院所,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达成合作,研究出海岛荚蒾繁育的最佳遮阴率、扦插温度、激素浓度、种子储藏深度等。按照该标准,陈献志探索出海岛荚蒾专属生长环境,已成功培育实生苗和扦插苗1万多株。

  如今,在田岙岛上,回归种植的海岛荚蒾已经结出红色的果实;扦插苗结实的二代海岛荚蒾已培育成功,并完成小范围天然更新。不仅如此,在温岭三蒜岛、椒江大陈岛等迁地保护种植也获得成功。一晃10年,陈献志充满韧劲地钻研,让海岛荚蒾的生命线不断延长。

  美好愿景:让更多人领略“她”的美

  和大多数人一样,陈献志喜欢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放些绿植,这些植物都是他从即将被改造的低产林里捡回来的。每每望着它们,陈献志也期盼着,有一天,海岛荚蒾也能成为盆景,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

  “极小种群保护植物回归的研究与实践,不应仅仅发生在林技站、植物园和野外,更应通过市场化生产,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陈献志脑海里,正构思着海岛荚蒾市场化蓝图。今年,他计划一方面加大扦插力度,提升产量,另一方面在三门、玉环等周边海岛进行迁地保护种植,以适应更多不同的生长环境。

  “只有产量跟适应性提高了,才能实现产业化。”陈献志立了个小目标,目前,已有5000多株海岛荚蒾迁地种植成功,希望在未来5年,海岛荚蒾能在城市绿化中种植,给更多的人增添视觉美感。

  闲暇时光,他常坐在电脑前码字。滑动鼠标,文件成百上千,满屏的有关海岛荚蒾照片、论文、学术报告。10年来,他如同记录孩子成长般记录了海岛荚蒾每个生长周期的变化。此外,他还成功申请海岛荚蒾相关实用新型专利2项。他主笔的《海岛荚蒾栽培技术规程》正在申请报批中,一旦批复,海岛荚蒾将拥有首个栽培标准。

  “尽管扦插技术相对成熟,但播种育苗的出苗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陈献志坦言,产业化之路漫漫,但他相信,坚持在路上,就能无比接近胜利的曙光。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海岛荚蒾:从31株到蔚然成林 2021-09-08 浙江日报2021-09-0800006;浙江日报2021-09-0800004 2 2021年09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