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青山环伺,碧水绕村,一栋栋乡间房屋错落有致。屋顶亮闪闪的光伏把“阳光福利”给赚了,厨房里的农家电灶便捷又清洁,闲暇遛弯的木桥改成了网红“光伏栈道”,村民不出村口就能办理办电业务……在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村民用上了清洁电,享受着“一次都不跑”的优质服务,他们用美好自然的状态呈现着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

  8月22日一大早,村民崔金良就来到了村口的融禾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数字智慧连栋种植棚里,忙着将温室里的瓜苗栽种到温室大棚里。今年69岁的崔金良是当地村民,以前一直在县城打工。今年2月,听说产业园需要工人,他第一时间报名。“感谢村里引进了好项目,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崔金良说。

  与传统的农业大棚不同,融禾农业采用全电气化大棚,每个大棚里都装有智能水肥一体机、自动通风等设备,并连接物联网系统,施肥浇灌都采用一套技术标准。通过这种全电气化的操作方式,既省时省力,又提高农产品品质。

  为了全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统筹考虑特色农业布局,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还对雪水港村的线路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增了一台630千伏安的变压器,新建及改造线路长度约8千米,新增电杆14基。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优质服务也紧跟其后。该公司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会定期上门走访,巡查农业大棚的用电设备,帮助其消除用电隐患。

  现代农业产业迅猛发展,村里的日子也就愈发红火起来,曾经在城里住了20年的周六宝也搬回了村里。望山见水不见烟,电气化让乡村更美丽幸福。一到中午,周六宝开始为一家人准备午饭。她熟练地将蔬菜倒入自家改建的电灶内,几分钟后美味的农家菜就出锅了。“从前的灶烧柴,现在的灶用电,厨房和院子也干净了不少。”周六宝笑着说。清洁高效的电能替代,不仅让生活多了一份便利,空气也变得清新了起来。据测算,雪水港村全村使用电灶后,一年可减少柴火消耗约8.6吨,减排硫氧化物0.36吨。

  如今,全村476户农户全部用上电灶头,分布式光伏比例显著提升,家门口的充电桩也让村民彻底告别了“里程焦虑”。为了助力“零碳村落”建设,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还积极探索建设光伏休闲栈道、光伏连廊、太阳能路灯,推动“田间作业电气化、农户家庭电气化、农副加工全电化、乡村景区全电化”,实现农村生活“用上电”向乡村全面振兴“用好能”的转变。

  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雪水港村还积极引进农旅产业,充分利用村里的山体、土地资源等,发展茶叶种植、家庭农场,把米酒、青团、香囊制作等民俗统一包装,进行农旅和文旅结合,让村民不出村就能致富。据统计,雪水港村集体经济由2006年的46.2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153.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8520元提升到2020年的41056元。

  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

  绿色赋能 助力雪水港村打造“零碳村落”

  宋 丹 徐 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2021-08-31 浙江日报2021-08-3100016;浙江日报2021-08-3100015 2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