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人物

兰溪“灯迷”何文平——

二十年做“亮”一盏灯

  “正忙着给博物馆选址呢。”这些天,兰溪市一步电光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平特别忙。

  因为,他筹办的华夏古灯文化园有望融入兰溪旅游线上,这也意味着,他花10年时间跑遍大半个中国搜集的近万只古灯终于要公开亮相了。

  “我爱制造灯、收藏灯,更爱传播灯的文化。”做灯26年的何文平,现在正积极探索照明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兰溪“灯迷”何文平——

二十年做“亮”一盏灯

本报记者 薛文春 徐贤飞 共享联盟兰溪站 傅欣仪 范湃青

  爱钻研

  三个月攻关探照灯

  高大的身材、浓黑的头发、一双弯月似的眼睛炯炯有神。为人谦和、谈吐优雅、书卷气十足。当记者第一次看到何文平时,总觉他像个老师,而不是商人。听到这个评价,他豪爽地笑起来。“你眼睛很‘尖’嘛,我做了10年历史老师才‘下海’的。”

  1985年,何文平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到兰溪市第五中学当教师。赶上兰溪大兴工业,学校创办了灯泡工厂。为了贴补家用,他开始卖灯泡。1995年他离开讲台,正式创办兰溪市亚光电器有限公司。

  凭借一股爱钻研的劲,何文平花了26年时间把企业办得风生水起。兰溪市最大的照明生产企业之一、中国最大的船用灯泡制造商之一……当记者报出这些荣誉时,他低头笑了起来,右手拍拍后脑勺说道:“我这人啊,一辈子认准的事,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何文平“进场”时,兰溪已有10多家灯泡企业。“如何脱颖而出?”他一直在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位加拿大客商。对方拿了一个“扫海球”(苏伊士运河灯),问他能不能生产出低于上海500元一只的同款产品?还说船用灯在国外海运船舶上用量很大。何文平马上与研发团队开始攻关。“扫海球”是一种探照灯,它有一个圆孔,灯光会透过在这个孔射向前方,探测船是否与岸边平行。但是这个圆孔,如何做得光滑没有毛边?何文平与技术员每天泡在车间搞研究。

  “从早到晚待在车间里捣鼓,饭要送进去,还说研究不出来,他就不出来。”妻子张宇华坦言,当时虽然生气,但是理解。历经3个月废寝忘食的钻研,何文平终于生产出了138元一只的“扫海球”及其他客户需要的船用灯。外观、质量、寿命都与同款产品不相上下。第一批5万只船用灯泡,被加拿大客户一次采购。从此,“何文平”这个名字在船用灯泡这一细分市场里一炮打响。

  2009年,中国最大的船用灯泡采购商上门合作。公司产品远销欧洲、南美洲、东南亚、中东、北非等地。2020年共销售近200万只船用灯泡,包含T38航海泡、气体放射灯等。

  爱收藏

  十年搜罗万只古灯

  一踏进何文平公司大门,各种造型独特的石灯便跃入记者眼帘:有人俑灯、动物形灯、几何体灯、花卉纹灯等。石灯中动物居多,其中猴子造型最多且最生动,或坐、或蹲、或跪、或站,姿态各不相同,雕刻得惟妙惟肖。

  “花了10年时间,我跑遍大半个中国搜罗近万只古灯。这石灯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他边说边拿起一个猴子灯给记者介绍起来——

  “你看,这个小猴子骑在老猴脖子上,好像正在嬉戏打闹的父子。造型和神情都栩栩如生,可见古人石刻技术之高妙。”只见他双眼盯着石灯,眼神透着一丝痴迷和得意。一边说话一边嘴巴里还发出了“啧啧啧”的感叹声。

  看完石灯,记者跟着何文平来到了他的华夏古灯文化园。园区就建在他的办公大楼里,分别是华夏古灯馆、照明体验馆、华夏传统电光源馆三个展示馆。文化园一期展示区面积4000余平方米,二期完成后总面积将达到7000平方米。

  “为什么喜欢收藏灯?”记者问。“我是学历史的,喜欢老东西。”何文平哈哈笑着说。

  2010年,何文平来到金华古子城游玩。在地摊上看到十几只铁质油灯,他花了500多元买下来。从那之后,他对古灯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去福建找灯。他开车开了6天5夜,行程2000多公里,把许多古玩市场转了个遍。发现一对木质烛台灯,造型像荷花,高约50厘米。他爱不释手,花了3800多元买下来。

  “回来的时候,车子被灯塞满了。”何文平透露,为了收藏古灯, 连青海、西藏这些省份他都去过。

  找灯不难,难的是做标签。为了把每个古灯的朝代和特征等信息标出来,何文平从各种渠道寻找和购买资料和书籍。之后,再一页页看过去,对照查找并亲手给古灯写简介。有时候,遇到连书和网络都找不到的古灯,何文平就不得不去请教专家。

  “文平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对古灯的热爱也超过了普通收藏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新颖独到。与他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古灯网络博物馆顾问、学术专家组成员,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研究专家马永洪说。

  爱家乡

  办博物馆传播灯文化

  一盏盏锈迹斑斑的马灯陈列在柜中;一排排炙热的火舌灼烧玻璃灯罩进行封口;一块块小小的灯珠串联成LED线路板……跟着何文平参观工厂,记者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

  从华夏古灯展示馆,到传统灯泡生产车间、再到现代LED灯研发制造间,这里记录了灯具从火光源时代到电光源时代的重要变迁,打造出一个古色古香的光影世界。

  “来我的工厂走一圈,你就知道一盏灯的前世今生了。”何文平开玩笑说,他的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是一个保存、展示和传播灯文化的平台和载体。

  从2019年到现在,先后有许多领导、专家和大学生来到这里参观体验。面对着眼前的情景,很多人发出来感叹:“太震撼了!”浙江大学一位老师参观完后握着何文平的手激动地说,他为中国照明发展史做了一件大好事。

  从制造灯、到收藏灯、再到传播灯文化。看似是一个照明企业的发展路径,实则蕴含了一位企业家对家乡的一片热忱。

  “古人用的灯是蜡烛,李商隐写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讲的是蜡烛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何文平说,他筹办博物馆,就是想发扬这种精神。不仅是保留灯文化,更是深入挖掘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立足于兰溪深厚的照明产业文化基础,打造一张兰溪文化的新名片。

  “观华夏古灯促身心健康。”何文平计划好了,等新址装修完成后,他要开展研学活动。把古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融入到兰溪市“文旅兴兰”战略中,探索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此外,文化园中还要开辟心灯书屋和心灯学堂。“学堂是研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文平说,他又要做回老师,给孩子们普及古灯发展史及光的基本知识,教孩子如何用好灯保护眼睛。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7 二十年做“亮”一盏灯 2021-08-23 浙江日报2021-08-2300014;浙江日报2021-08-2300012 2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