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下,记者和机手帮龙游种粮大户插秧——
“双抢”时节,和老天赛跑
本报记者 钱关键 共享联盟龙游站 陈忆金 黄洲洋 通讯员 杨建
骄阳下,记者和机手帮龙游种粮大户插秧——
“双抢”时节,和老天赛跑
本报记者 钱关键 共享联盟龙游站 陈忆金 黄洲洋 通讯员 杨 建
眼下,正是江南早稻收割、晚稻抢种的“双抢”收尾期。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村支书、红专粮油农业合作社社长董红专十分忙碌。
董红专要赶好天气,在短短2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6000亩早稻收割完毕、烘干入库,并完成晚稻秧苗插播。“收割、翻耕、插秧,环环相扣。对我来说,这段时间太宝贵了。如果遇到大风大雨,或错过了抢种时间,会影响下半年收成。”董红专告诉我,他专门请了8名业务熟练的插秧机手来帮忙。
一个晴朗的清晨,我跟着插秧机手们一起开始下田插秧。
一天要俯身1000多次
“抢播抢种,时间贵如油”。早上6时刚过,我们已经抵达董红专的仓库,8名插秧机手已吃过早饭,整装待发。
皮肤黝黑的李先波已“全副武装”,手臂戴着袖套,拖鞋里套着厚厚的棉袜。4升的塑料水壶早已灌满,里边还放了菊花干。他把头巾往脖子上一挂,爬上机车整理起遮阳网来,“中午太阳直射,人吃不消。”李先波将遮阳网的固定绳索紧了紧。
插秧需要搭配,李先波和妻子徐秀伟是搭档。插秧机四面透风没有遮挡,“斗篷”足有2.3米高,底盘的4个钢轮前低后高。李先波作为机手,坐在唯一的驾驶位上操作方向盘。徐秀伟是续秧师傅,双手抓着车尾横杠站立。
6时半,插秧机队准时出发。从仓库到农田有1.5公里路程。4台插秧机和3辆运送秧苗等物资的农用车,每车相隔十几米,驶向农田。
连绵的稻田里,阵阵燥热。4台插秧机开到一片近200亩、已翻耕完毕的水田边,缓缓停下。
“这个秧苗壮。”李先波一边说,一边和妻子徐秀伟将堆叠在草丛中的60个秧苗盘,搬上插秧机,堆成两大摞。
李先波负责驾驶插秧机,徐秀伟负责给插秧机的送秧口续苗。每隔2.5分钟,她要连续俯身8次,先后拎起8盘长约60厘米、宽约18厘米的秧苗盘,装入各自卡口。李先波摁下“插秧”开关,随着秧箱横向来回移动,8个取秧器就像8只“铁手”快速插秧。“落,起,落,起”,瞬间,8行绿色稻秧就在插秧机后方排成了排。“一天下来,大概要俯身1000到1200次。”徐秀伟说。
远远望去,游走在水田中的插秧机,就像大号“巡游车”,它在来回折返中,留下了一条条“绿尾巴”。
插秧机手要学会“几”“凸”字形“走位”
“熟能生巧,精神专注,走位要对。”趁着一轮秧苗插播完毕,我问李先波开插秧机的诀窍,他这样回答。
李先波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他不时用毛巾擦脸上、脖子上的汗珠。再看徐秀伟,她的裤子、衣服上都沾满了泥巴。因为戴着厚厚的皮手套,她没办法用手擦拭,只好让汗水在脸上淌下来。
机器一开一合之间,看似简单,却蕴含不少窍门。这不,意外说来就来。上午9时许,插秧机行到水田深处,陷入泥潭。粗粗一看,水田泥浆吃水深度有六七十厘米,附近的2台插秧机迅速赶来“救援”,五六个人又推又拽,还是无济于事。
李先波凭经验做出判断,喊来一辆附近的耕田机,两车车头对车头,接上皮绳一拉,一个往前开、一个往后倒,插秧机这才被拉出来。
“术业有专攻。”董红专说,自己当农民36年,知道农民耕种艰辛。他的6000亩水田,都是从夏金村及周边村庄的农民那流转来的,有不少零星地块,形状不规则。为了提高插秧效率,插秧机手必须学会合理“走位”。
听到这么一说,我仔细看起来,发现李先波多次在水田中走出“几”字形、“凸”字形线路,有时在连续插播不平整、不规则的水田时,他会提前预留回程线路,以免压坏已插播好的秧苗。
“一个壮劳力,靠人工一天只能插1亩秧田;一个好机手,如果水田还算平整,驾驶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40亩秧苗。”董红专说。
排好的计划一刻不能耽搁
午饭后,在房间休息了个把小时,顶着骄阳,大家再次奔赴“战场”。
我裸露在外的双臂,很快起了像疹子一样的红色斑点。下午3时,我决定坐上插秧机,体验一把插秧。我坐的是续秧师傅高艳华和搭档黄新友的插秧机,负责站在插秧机后头狭小的空间,给高艳华打下手——递秧苗盘。
刚一跨上插秧机,高艳华就嘱咐我:“一定要抓牢身边的栏杆,否则容易翻下车。”一听这话,加上机车摇晃,我内心忐忑起来。
果不其然,我刚上车不久,就遇到了“下马威”。
插秧机在经过一个三四十厘米高的田埂时,突然翘起近50度角,整个机车如同悬空一般——前轮高高翘起,后轮却陷在水田中。
泥泞中,整个插秧机“东倒西歪”,感觉马上就要倾覆。就在我惊慌失措时,高艳华从插秧机后排的狭窄空间,绕过驾驶座左边道,抓住前面的竖栏杆,跳到了车头左侧位置。她面对着我们,使劲地踩着车头,以增加车头重量。
同时,黄新友猛踩油门,插秧机顺势往前。要是没有抓住栏杆,恐怕我已被甩到田里。
终于,插秧机进入了水田,两人迅速进入角色。播种开关一开,高艳华马上开始续秧,没有一秒停歇。约20分钟后,我们插完了1.8亩水田。
“一台割稻机,一天可以割稻50亩。”董红专说,头天收割的稻子,24小时内就烘干入仓了;头一天翻耕好的上百亩水田,第二、第三天就要插上秧苗。
“流程无缝对接,时间不等人,排好的计划一刻不能耽搁。”站在田埂边,董红专感叹,30多年前,他还是个小伙子时,加上父母兄弟,一家人连五六亩田地都忙不过来。如今,自己管理、耕种着6000亩水田。作为村支书、农业合作社社长,他还带领周边村民一起种田。“未来农业,要靠现代化、机械化、产业化来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