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人均英语四级”折射的世界眼光

  “Hello friend,can I help you?”

  “How many goods?”

  “Need people working?”

  近日,一则两位义乌司机当街飚英文的短视频火了。这不是“义乌英语”的关键词第一次出圈。互联网记忆中,应该还留有那位会8门外语的女辅警莎莎的倩影。网友们惊叹于义乌人的语言“天赋”,于是有了“义乌人均英语四级”的说法。

  这当然是一种夸张说法。素有“世界超市”之称的义乌,“义新欧”班列货通世界,打拼在这里的人们语言上带点国际味,再正常不过了。货车司机也是义乌国际贸易中的一环,就连当事人自己也说:只要上过学,在义乌很多打工的都会说几句英语。征服网友们的不是这些句式独特、口音迷人的“Chinglish”(中式英语),而是司机大哥们学习不止的精神。他俩一个70后、一个90后,一个初中文化、一个高中文化,一边为生活打拼,一边竭尽所能地学习新东西,令人钦佩。

  这还不止是一个“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励志故事,更深一层,从“义乌人均英语四级”的调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浙江开放大省的人文风貌,看到中国人了解世界、拥抱世界的渴望,看到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追求。近代以来,中国就没有停下学英语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全民学英语。不过今非昔比,国人学习英语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是在落后就会挨打的情况下急需“睁眼看世界”,如今是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惧国际风云变幻。

  积极学习,掌握一门全球通用语言,加强与世界的沟通合作,实实在在让中国人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让浙江享受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红利。面对疫情冲击,义乌这个“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桥头堡、世界小商品之都,能多措并举稳外贸,找回生机活力,今年1-2月份快递包裹量恢复至全国第一。这与义乌人、浙江人的放眼世界、发展自身不无关系。立足本土的同时,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学游泳、练本领,才能临危不乱,及时畅通“双循环”。

  前段时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同样是来自浙江的中方翻译张京女士一鸣惊人,凭借高压下精彩的“信达雅”翻译,在中外舆论场上为中国赢得赞誉。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对语言掌握的情况,将造成认知上的鸿沟,拉开国家间的差距。学习对方的语言,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而相比有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

  语言是桥梁,语言也代表着世界眼光,映射着开放观念。无论是货运司机张口就来的“Chinglish”,还是外交场合水平高超的英文翻译,英语成为国民工具的同时,也打开了大国气象。不管外界如何喧嚣,中国人都将秉持着一贯的谦虚、友好,从容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浙江将持之以恒地打造好开放这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金名片”。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人均英语四级”折射的世界眼光 2021-04-01 22326804 2 2021年04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