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从支部读懂中国共产党

  1921—2021。

  一个醒目的时间刻度,一段非凡的历史征程。

  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游船上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100年,中国人民书写了风雷激荡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驶入伟大复兴的历史航道。

  如果要在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梳理这段史诗的线索,有一条成长脉络、有一个成功密码,就在这个百年大党的细微之处。

  “凡有党员5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第七条这样规定。

  “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并明确“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

  “支部建在连上!”——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为了增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真正让连队起到战斗堡垒作用,这样谋划。

  “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这样强调。

  一切工作到支部!作为“细胞”的支部充满活力,党的肌体才能健康有力。1949年的中国,只有448.8万名共产党员、19.5万个基层支部。而到2019年底,已经拥有9191.4万名党员、468.1万个基层组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岁月奔腾中,涓涓细流终于汇成江河大海。

  一个个基层支部,就像一扇扇窗口,浓缩并见证着一个大党的百年历史。它们,凝聚着广大党员坚如磐石的红色信仰,在火热的年代铸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在基层广阔天地写就动人心弦的红色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就从读懂基层党支部开始。

  船与水的寓言

  3月的嘉兴,草长莺飞,南湖湖心岛上随处可见那一抹动人的红。

  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们就从这里登上红船。这叶小船,从此载着一个大党走向辉煌。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循着历史的指引回到原点,感悟那份永不忘却的初心,重温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

  如果说老百姓是水,共产党是船,那么一个个支部就是构成这艘大船的无数块木板。正是有了它们与水的紧紧相依、生死与共,才让这艘大船不畏暗礁险滩,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到今天,党的基层组织一直在发挥重要的作用。”省委党校教授邱巍说,淮海战争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可老百姓是怎么组织起来的?靠党的基层组织。

  浙东一个小山村的历史,就是一个佐证。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1943年,在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中,余姚横坎头村村民在村党支部组织下,筹集20多万块砖头、5万多公斤毛竹,帮助新四军一起挖战壕;在许岙战斗中,当地100多村民组成担架队,连夜赶赴前线,将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四明山这片红色土地孕育了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鱼水亲情。

  2018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村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执政的最大底气。和平年代,支部依然是坚不可摧的堡垒,是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依靠——

  在奉化滕头村,村党委立下规矩: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党委成员做到的,党委书记首先做到。各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将一个小村庄,打造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全国样板;

  在三门县海游街道城西村,8任村党组织书记接力领跑,使城西村告别了“一穷二白”,一跃成为村集体固定资产超亿元的三门“第一强村”;

  ……

  如果说基层是执政之基,支部就是力量之源。

  一个个坚强有力的基层支部,带领群众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航程中不断前进。

  山与路的史诗

  这里是浙南群山中的一座普通山峰,却是浙江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个红色地标。

  1939年7月,面对白色恐怖,26名党代表从全省各地秘密出发,乔装打扮、跋山涉水,聚集到平阳县凤卧山区,扎进深山茂林之中。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会场里,党在浙江的最高领导机构正书写一段新的历史;会场外,党的最基层组织——凤林村党支部发动全体村民,护送代表、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确保会议顺利召开。

  在这个村里,最多的时候,全村1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住着红军战士;革命战争期间,全村被抓被关的群众有五六百人次,房子被毁百余间,但没有一个村民屈膝投降,一个村就有12位革命烈士。

  如今,我们从山脚沿着一段小路蜿蜒而上,坐落在半山腰密林深处的省一大旧址静静矗立。历史总是充满了隐喻:无论面对多么高不可攀的山,共产党人总会找到并走出一条路!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大鲜明特征。而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体系,确保每个组织都有上级组织,每一个上级组织都能对下级组织发出信号和命令,大家团结一心,在攀登信仰的高山上,在充满荆棘的征途中,奋勇前行,无惧风雨。

  这样的力量传递,百年如是,未曾改变。

  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共产党所具有的坚强领导力和组织力,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无数个党的基层组织冲锋陷阵,无数个堡垒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万里长城!

  “不要怕,党员先上!”2020年2月4日,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甫一抵达武汉,就承担起支援筹建江汉方舱医院的任务。面对不断被安置到方舱医院的患者,救援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何强喊出这句人们熟悉的口号。

  在千里之外的援鄂前线,一股股来自浙江的“红色力量”在最艰险的地方迸发,为打赢武汉和湖北保卫战忘我拼搏。

  天目山麓的安吉余村,讲述的更是“山与路”的传奇。

  村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纪念碑,指引的是一条全新的绿色发展之路。而在本世纪初,这里的人们依然靠山吃山,采矿烧窑,烟尘漫天。2003年起,村党支部壮士断腕,一举关停所有矿山和水泥厂、石灰窑,开始摸索不一样的发展路子。2005年,前来考察的省委书记习近平评价这是“高明之举”。

  十多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全村人一边悉心呵护绿水青山,提升村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业;一边兴办集体企业,鼓励村民开办制作竹凉席、转椅等的家庭作坊。勤劳的余村人走出迷茫,踏上新的创业之路。

  “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时的叮嘱,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只要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坚定,遇水搭桥逢山开路,那么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比脚更远的路。

  100年来,面对磨难和挑战,成千上万个党支部犹如一块块强力磁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不断淬火、不断创新、不断向前。

  沙与塔的辩证

  为什么当今世界数以千计的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答案其实很简单: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潜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沙成塔、聚水成渊,最终凝聚起磅礴伟力。

  在枫桥经验陈列室,有一个“橡皮碉堡”的故事。

  当地枫溪大队干过十多年伪保长的地主陈萌林,解放后拒绝改造,不肯参加劳动。

  这样的“刺头”,该不该“交”出去?

  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友堂安抚了群众,成为他的帮教人。“没打没骂,却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人家摆事实讲道理,我反而回答不出,最后觉得自己是不对。”陈萌林说。

  这个“橡皮碉堡”被攻破了。攻克它的是共产党的基层党支部。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陈友堂的这番心得经不断改良创新,发展成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

  100年,有无数个“橡皮碉堡”的故事。它们被“攻克”、被接纳、获得新生的经历,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个曾经四分五裂的国家凝聚成一个整体的进程;

  100年,也有无数个党的基层堡垒的故事。共产党能够成功,是千千万万的党员在千千万万的基层组织中不断整合、不断组织起来的。这,便是聚沙成塔的生动现实。

  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在变,聚沙成塔的支部力量一直没有变。

  如果说,当年“支部建在连上”要做的是把党员管理起来,把组织建设起来;那么如今,人们的快速流动、企业的快速变化和生活的虚拟化,也倒逼着党的基层组织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988号二楼,天台县驻沪流动党委26岁了。

  26年前,3万多天台人在上海闯荡,其中不少党员多年不曾参加党组织活动。天台县与虹口区委组织部门创造性地对流动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建起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党支部。到今天,已建立一个流动党委、9个流动党支部,覆盖天台在沪的近500名流动党员。

  “党情、乡情、商情融为一体,服务能力有多大,党组织的凝聚力就有多强。”天台在沪流动党委书记许瑞明说。从最初来都市淘金的天台农民,到如今的各行各业佼佼者,每一个在沪流动党员努力让自己发光,照亮周围。

  走进新时代,浙江迎来建设“重要窗口”的新使命,迎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新目标。在崭新的征程中,支部,依旧是最激励人心的力量。

  淳安下姜村,浙江两万余个村庄致富奔小康的窗口。

  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扶贫脱困奔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下姜在村党总支带领下,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带动周边乡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的示范村。

  2019年,下姜村与周边25个村建立乡村振兴联合体,在基层支部引领下,齐心协力走在乡村振兴的奋斗路上。

  总有一些真理,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清晰。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全部兵力加起来只有18811人,竟然只用10天就攻陷了。为什么?“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孙中山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说。

  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靠的又是什么?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告诫全党。

  如果说,100年前的小小红船,播下中国革命的火种;那么100年来,通过一个个作为党最小细胞的支部,这一捧火种得以延续、传递并最终燎原。

  正是这一个个无处不在的基层组织——

  团结起亿万万民众,凝聚起铸就千秋伟业的底气和力量!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从支部读懂中国共产党 2021-03-22 22277166 2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