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丹青绘初心 望境写芳华

——中国美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纪事

  舟山港大气的色彩布局、亚运会吉祥物的可爱造型、杭州南宋御街的别致风貌、全国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高墙上的一幅幅佳作……这每一处美的符号背后,都闪动着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的身影。

  很少有这样一所艺术院校,在浙江乃至全国留下如此多的印记,他们直面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以文化创意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抒写美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美。

  2006年2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工作,明确提出全力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

  15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提出的希望和嘱托,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守一流定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全球视野、本土关怀”双轮驱动,积极构建艺术院校的“双一流”建设,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道路。

  行健履远

  大写人与艺术

  “行健、居敬、会通、履远”,是中国美院的校训。“行健”居首,体现出了学校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扎根大地办教育。

  师生们背着画板走入全国各地的小镇山乡,山高水长处,正是他们无界的教室。每一程,都有诗意为伴,更有与历史同行的激情相随。

  中国画系教授吴宪生带着研究生去黔东南,花了3个小时登山上瑶寨。“我们走进村民家里,和他们一起坐在火塘边烤土豆,体味他们的一日三餐。”吴宪生说,融入,才能把握创作的奥秘。

  下乡写生,一直是中国美院的办学特色之一。近年来,他们更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思想。它不再是简单的采风,而是“社会调查”,是“田野工作”,是“社会素描”,是一种共同经验的构建。

  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中国丰富而复杂的乡土社会,是“国美”人的大课堂。在探访这片沃土,深入参与中国发展进程的同时,学校也在城市、乡镇等不同层级建立起了乡土学院网络。

  这种行走的背后所依靠的,是多元互动、教学相长的校园教学。春夏秋冬,在象山,在南山,莘莘学子,琅琅书声,形成独特的“国美”年轮。在这片青葱山水之间,美院师生造就了一座人文山水相望的精神家园。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领跑者,中国美院始终引领时代潮流。2008年起,学校启动“国美之路”学术工程,将校内各专业纳入中国现代美术史与教育史的大背景中探究其源流。建校90周年之际结集出版的《国美之路大典》,堪称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梳理。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16年,学校成立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并举办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共同谋划艺术学科发展的宏图,为中国艺术教育发展以及艺术学科建设建言献策,形成中国艺术学科建设“杭州共识”,回应国家和时代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期许。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美术学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美术学、设计学双获A+,综合排名居全国艺术院校之首。在教育部公布的“双万计划”首批名单中,50%的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量居全国艺术院校之首。

  宁静的校园和沸腾的世界,“行健”和“居敬”,更像是同一次探索的双面。每年,30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60多个教学实践点,将艺术和文化传统引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场。

  在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村,灰、黄、白三色统一设计建造的农居群落再现了《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诗意生活。这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院教授王澍开展的保存古村落的一次生动实践。

  文村的14幢24户农居,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携带着多年对浙江乡村的观察和理解,中国美院师生希望能为中国的农居设计提供一个样本,重塑中国本土建筑美学。

  这些年来,中国美院先后与全国40余个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参与了全国城市美学建设170余项、美丽乡村建设130余个、特色小镇建设40余个,并在仙居成立乡村振兴学院。

  学校围绕“八八战略”,开启“最前线”艺术创作实践品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战场”和地方发展“最前线”,创造与人民血肉相连、感同身受的艺术,把中国大地作为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家自我实现的现场。

  他们把思政课也搬到星空下、田野旁。“明星教师”龚华平不止一次带着学生们到文化礼堂里上课,很多时候村民们也会好奇地来旁听。在这个特别的课堂上,龚老师发现,同学们真切地关注历史和现实,更能感受到内心的激荡和升华。

  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上任伊始就谈到:“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成人之德,美术教育的关键是成人之美。美院的任务是对人之感受力的蒙养和创造力的激发,她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大写的艺术,培养大写的人。”

  大写的人,大写的艺术,必然需要到广阔的大地上去实现。国美人是这样理解的,也始终是如此坚持的,正如国美人习惯所言的,他们追求的乃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境界。

  心系人民

  见证伟大征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展厅永久陈列着记录重大历史时刻的美术巨作。细心的参观者会发现,这里半数以上的作品:《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时代领跑者》……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美人”,乃至人们称其为“国博中的国美现象”。

  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中国美院建校以来从未忘记这一创作初心。而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国美术学院,一路行来,硕果累累、繁花似锦,产生了大量值得被中国美术史记录的佳作。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大型学术展,尽显中国绘画诗性传承的风采;传统水印工作室“紫竹斋”,使得古老水印木刻重又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潜力的艺术手段;具象表现绘画的研究与实验持续了30年,进一步提出了“体像”之说;“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节成为国际书写艺术最重要的跨领域交流平台……

  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近年来中国美院凝聚起了一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国家队”。他们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百年追梦”等国家与浙江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美术作品近200件,居全国首位,以高度的自觉性探索一条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特色之路。

  15年间,中国美院还先后完成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浙江馆、杭州馆等展馆设计和G20杭州峰会会标及相关主会场设计、世界互联网大会会标及永久会址设计等,为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搭建有形有象的视觉感知桥梁。

  在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何红舟的画室里,珍藏着一件带有岁月痕迹的军大衣。那是在2015年,他为《时代领跑者》中的邓稼先造像时特地辗转找来的。他回忆:“那是我距‘模特’最近的一次,我们搜寻了有关人物的大量影像、文字资料,走近他们的人生轨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时代领跑者》系列画作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代表性的60位劳动模范。王进喜、袁隆平、柳传志、樊锦诗……构成了一幅幅“群英谱”。这个巨大工程历时一年,数易其稿,最大的画幅达到2米高16米宽。中国美院老中青三代著名画家都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了一次从新时代向共和国峥嵘岁月的回望。

  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说:“‘为时代塑像’是中国美院一直以来的使命担当。”许江坚持画葵将近20年,在他看来,这些中国人心目中的向阳花,始终带着上扬的气场,这是一代人的精神意象。

  2017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在中国美院成立,更像是为这份重要的使命担当签署了一份责任书。

  2021年2月,“百年追梦”创作工程第四期14件全新创作首次亮相,其中多数作品为美院师生的创作。从特色小镇到山海协作工程,从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到千里高标准海塘,浙江的发展跃然纸上。

  时代是幸运的,有如此多的优秀艺术家来记录这动人的一幕;艺术家更是幸运的,他们能用画笔来见证这段伟大的征程。

  呼应时代

  跨界服务社会

  将近百年之前,一代教育家蔡元培率林风眠、潘天寿众位师生,莅杭州西湖孤山,远眺湖山,襟抱天下。在那个年代,先贤们可能很难想象现在中国美院的盛况。

  每年考试季,数万考生蜂拥而至,成为城市一道特殊的风景。2017年,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丹尼尔·布伦快80岁了,特意来到杭州拍下对他来说堪称奇观的一幕。

  他感慨:这里应是中国最好的美院之一,世界范围内可能也是最大之一。

  事实上,中国美院不仅吸引着中国的考生,也早已走向国际。G20杭州峰会期间,外方代表团团长配偶一行到中国美院参观由学校策划举办的“美学江南: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特展,在主场外交中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赢得国际赞誉。在柏林,在巴黎,在纽约……学校或设立基地,或加入各种艺术联盟,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8家协议单位。2018年学校校庆之日,70多位海内外一流艺术院校校长汇聚中国美院,共同探讨艺术学院未来发展之潜能。

  而这背后,有着丹尼尔·布伦没有体会到的逻辑。中国美院所追求的并非规模,并非虚名,而是一所艺术院校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能量和效率。

  当下中国美院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应该会更令先贤们惊讶。从南山校区到象山校区再到在建的良渚校区,从新媒体到影视动画,从本土建筑到创新设计,中国美院在艺、科、商等多个领域进行着跨界碰撞融合。

  每开辟一个新的学术领地和学科方向,他们都是在呼应着时代的一声召唤。

  3年前,中国美术学院应时而动,成立创新设计学院。学院积极参与国有资产数字化改革项目,把中国古代智慧接合现代大数据云时代发展,以“算筹”为思想的东方智慧,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二维码“中国码”的概念。

  在算盘发明之前,“算筹”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计算工具。古人通过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可以测量天地万物、推算历法、调控赋税。

  主持研发的李轶军老师介绍,“算筹”和“中国码”的核心都是算法。“中国码”根据数据变化实时生成,借助大规模物联网和地理信息应用,实现对国有资产进行全口径、全生命周期、全员资产管理。古人智慧被美院师生成功地融入到了现代科技中。

  而每年由中国美院主办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更是一项集艺术、科技与商业融通的国际比赛。赛事创立之初就肩负着以设计推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度的金奖项目“阿里云工业数字孪生”。评委表示,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正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

  对于国美人来说,美,可以是画架上的绚烂,是建筑里的璀璨;美,也可以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按钮,是林荫大道上的一次驻足。

  杭州市上城区始版桥,这里正在成为浙江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之一。这个项目的总规划师也是来自中国美院国际联合学院的俞坚院长。

  “上城之上、空中坊巷”,俞坚兴致勃勃地对我们构想着。这个未来社区的底层将是开放的商业街道,有市集,又有美食学堂。上楼,你会遇到幼儿园、诊所或图书馆。再上面是生活住宅,每户都有挑空式的花园露台,屋顶更有城市农场。

  远不止于始版桥,他们还将制作出未来社区的中小城市版本和农村版本,如台州临海六角井社区和安吉余村。远不止于未来社区,在乡村的田埂上、城市的高楼间,中国美院的设计者们正在浙江各地探索,寻觅和塑造着未来的面孔。

  国美人喜欢用“望境”来形容自己的学校。青砖黛瓦,层层密檐,面山而营、凝神而望。望境之要在乎能远,它总是蕴含着对视野的超越。从孤山迈步,历南山拓展,成象山胜境,一代代国美人就这样与时代的期许、与祖国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丹青绘初心 望境写芳华 2021-02-23 浙江日报2021-02-2300007 2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