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人物

退休女警杨金仙带领志愿者投身艾滋病防治工作——

让红丝带
飘起来

  握手、拥抱,记者见到杨金仙的第一面,这位年近7旬的老人显得特别热情。随即,她不好意思地解释“习惯了,习惯了”,记者这才意识到,这是她从事艾滋病防治志愿工作多年来养成的下意识动作。

  退休前,身为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的杨金仙,会经常走进监狱与艾滋病罪犯谈心,并积极筹集资金帮扶这些罪犯的家庭渡过难关。退休后,她带领18名省监狱系统退休民警和省级有关单位退休干部,组成了全省首个经民政部门正式批准的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她总是把象征着对艾滋病患者关心和支持的红丝带徽章戴在胸前,全身心地投入到防艾工作中去。

  8年来,杨金仙带领的这支志愿者队伍,自掏腰包资助、四处奔走宣讲、满怀热情组织活动,为艾滋病患者改善生活,鼓励他们做到 “感染到我为止”的承诺,用真情与关怀做他们前行路上的“一缕阳光”。

  一张难以释怀的旧照片

  2013年冬,在外省一个简陋的房间里,杨金仙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端坐在床沿的小男孩,和她朋友家5岁的外孙差不多高、也差不多重。可在此之前,这个孩子正在浙江一所监狱服刑的父亲,告诉她这是一个11岁的少年。

  每每回述这段场景,红着眼眶的杨金仙都会翻看一张照片——照片中这个因母婴传播一出生就感染了艾滋病的少年,已在另一个世界和妈妈团聚了。

  “艾滋病感染者的抗病毒药物,是可以免费领取的,只要坚持终身服药,如果不发病,完全能照常过日子。我们当时就觉得,孩子瘦弱的原因可能是未服药。”在杨金仙等人的强烈请求下,孩子被带去做了检测,但其病情已十分严重。虽然后来也积极治疗,但还是未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这是一件该做也非做不可的事。”从那一刻起,在杨金仙的推动下,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成为志愿团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沓随身携带的宣传页

  1832次——这是2014年至今,杨金仙带领的志愿团队到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场次,平均每年超过260次。

  杨金仙向记者展示了随身携带的大包,里面放着厚厚一沓艾滋病防治宣传页,印有疾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哪些情况不会传播等各种相关知识。

  “我们的宣讲,有些是布置好场地、安排好专家的,但更多还是随机的,比如,到社区办个事,到企业找个朋友等,都会努力征求对方同意,把这些宣传页放进公共宣传栏,如果让我们现场‘开讲’一会儿,就更好了!”杨金仙说。

  “为什么更多的是随机的宣讲?”杨金仙未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讲了个故事:

  有一次,她和3名志愿者提着易拉宝,扛着折叠桌,背着宣传册,准备在一个建筑工地宣讲,但走过路过的工友们,一看到艾滋病三个字,立刻就远远避开,就像遇到了洪水猛兽一样。

  “艾滋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偏见。”杨金仙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相关知识,他们才想出了随身携带宣传页、随时宣讲的方法。

  “不过,现在已经有学校、企业等主动联系我们去开讲座了。”杨金仙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防艾工作的推进,终会有一天,人们对艾滋病不再“谈之色变”。

  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

  杨金仙这些“老牌”志愿者都知道,跟艾滋病患者说再多话,都不及一名感染者走过去说:“你看,我现在好好生活着,可以工作,对社会有用。”

  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邀请曾经帮助过的艾滋病患者一起做志愿者,20多岁的赵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在杨金仙接到他的求助电话之前,两人并不认识,只是有次在酒吧宣讲时,赵明默默地记下了杨金仙留下的电话号码。

  杨金仙不仅帮赵明解决了生活的困窘,还常常和他讲志愿团队的活动。“杨奶奶,我也想和你们一样帮助艾滋病患者。”后来,这位年轻小伙的一句话,让杨金仙心生温暖。

  更令杨金仙充满希望的是,一些健康的、热爱公益事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这支队伍。

  “虽然我们渐渐老去,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志愿者。”这个刚成立时人均年龄60岁以上志愿者队伍,如今4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50%左右。“这几天,又有小姑娘小伙子来问,能不能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谈到公益事业的未来,杨金仙充满希望。


浙江日报 人物 00010 让红丝带
飘起来
2021-02-23 浙江日报2021-02-2300009;浙江日报2021-02-2300013 2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