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连轴转,只为守护群众健康,温州城市核酸检测基地——
让病毒无处藏身
本报记者 王艳琼 林如珏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得多攥一份证明——核酸检测报告。目前,温州已在4家三甲医院内建成核酸检测基地,区域内日均检测能力超过12万份。从采样到一纸报告出炉,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庞大的检测基数下,检验人员又是如何保证检测的精度和速度?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温州市人民医院的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体验了一场特殊的“疫”线守护。
24小时连轴转,只为守护群众健康,温州城市核酸检测基地—
让病毒无处藏身
本报记者 王艳琼 林如珏
“张嘴,啊——”来到温州市人民医院娄桥院区急诊科入口处时,感染科医生林怡正在核酸采样舱内忙碌。核对信息后,她拿起细小的棉花签,采集咽拭子,又迅速装入标本袋,放进标本转运箱……我们看看时间,整个流程不超过1分钟。
一个转运箱可容纳100个标本,30分钟内就要转运到实验室。跟着转运箱,我们一路来到了位于医院5楼的核酸检测基地。只见这里各个房间都处于“密闭状态”,仅最外侧打开一个小窗,标注“标本接收室”。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穿梭在各种实验仪器间。
这天值班的检验科主任技师童郁告诉我们,整个基地面积820平方米,完成一次核酸检测,就像是经历一次车间流水线作业,需要经过三个步骤——试剂准备、核酸提取、核酸扩增检测。
q
实验前,少不了准备试剂,第一个实验室就是试剂准备室。不大的房间里,放置着4个医用冰箱。我们打开一看,冰箱内温度维持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
“4个冷冻冰箱一次可储藏6万份核酸检测试剂。”检验技师葛伊茹正在窗口前操作,她熟练地打开盒装试剂分装到八联管中,再通过墙边的传递窗,一次性将配置好的试剂传递到下一个实验室。
核酸检测关键在于分离和提取标本中病毒核酸,标本制备是检测核心。第二个步骤——核酸提取,有可能直面病毒,我们挪进第二个实验室,再次压实口罩。2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护工正打开传递门,投递刚采集好的标本转运箱;实验台上,成排放置核酸提取仪,多台生物安全柜前,检测技术人员忙碌地操作着。
“这一步就是把病毒从细胞里‘揪’出来。”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戴利亚负责核酸提取工作,她接过采样标本后,回到实验台前,麻利地排列采样管,对照着条码信息,把标本条码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编号,再将采样标本滴入到加样板中。
8行、12列,每块加样板里共有96个微孔,密密麻麻,孔与孔间距不超过6毫米。戴利亚手持加样枪,把采样管里的标本液体,精准无误地滴加进相应微孔内,十分娴熟。
“这好比‘绣花功夫’,要快,更要细心耐心。”戴利亚表示,一次核酸检测针对96个标本,需清晰核对身份信息,不能丝毫偏差。 “微孔内标本万一和试管信息对不上,核酸检测结果就会全部打乱,后果不敢想象。”
同样忙碌的还有在另一侧实验台前的检验技师董桃桃,她负责把提取好的核酸加到检测试剂中。接过加样板后,她也拿起加样枪开始操作。
“将试剂和标本充分混合,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董桃桃边操作,边整理制备好的标本,她指给我们看,“等着看,如果有病毒,很快就会无处遁形。”整个流程完成,她将标本传递至下一个实验室。
“大家关注的结果即将产生。”离开第二个实验室,童郁指导我们按步骤卸掉厚重的防护服,重新换上新的隔离衣,用消毒液搓手,再全身喷洒消毒剂。
“第三步——核酸扩增检测,简单理解,就是放大病毒核酸片段,让我们看清病毒存在。”检验科主管技师李阳阳在扩增仪前,将制备好的标本一个个放入设备中检测。
“通常一批次的标本在70到120分钟内出具结果。”李阳阳介绍,扩增仪内温度在50~95℃间摆动,如果有病毒,荧光信号便会被捕获。她指了指仪器边放置的电脑屏。我们凑近看,界面显示横轴直线。“这意味着核酸检测呈阴性。”她说,相反,界面图表呈现S线状,检测结果为阳性,“这也是检验员们最不愿看到的画面。”
李阳阳又对着电脑,评估检测质量,再次核对人员核酸检测信息,最后才将结果输入系统。至此,核酸检测报告出炉。
一批次核酸检测, 1分钟采样, 3小时左右出具检测结果。密闭的实验室里,穿着闷热的防护服,争分夺秒却又小心翼翼,是检验员们每日每夜工作的常态。
“虽然现在处于疫情常态化防控,我们也不敢有半点松懈。”在童郁看来,每时每刻检验员们要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对每一份标本、每一步检验负责。眼下,该基地24小时不停歇,织牢织密疫情防控“防护网”,“守护群众健康,我们一直在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