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包里有乾坤
张萍
上周末,一条关于豆腐包的新闻说,建德豆腐包在杭州走红,一些店铺刚开张就迎来顾客争相排队购买。听说这个现象还引起建德有关部门的关注,他们不仅派人来杭州实地考察,还计划成立“豆腐包办”。
小吃能登大雅之堂吗?不要怀疑。2020年各式各样的热搜中,说螺蛳粉“长”在了热搜上毫不为过。据不完全统计,全网关于螺蛳粉阅读破亿的话题超30个。400万广西柳州人或许从未想到,从小吃到大的街边小吃螺蛳粉,会成为全网“顶流”,但真金白银是看得见的。随之而来的是超过100亿元的全年产值,出口额增长了8倍,创造了25万个就业岗位。在爆款频出的消费环境中,只要在对的时机做了对的事情,一碗粉或者一只包子,都有爆红的潜质。建德豆腐包在杭州成“网红”,不能简单理解为“杭儿风”,而是显现了它在更广范围内走红的潜质。
在疫情背景下,一家豆腐包店的走红,还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一个门面,几张桌子,几个员工,建德豆腐包这种小店经济在复工复产阶段,显现出超预期的活力与韧性。一叶知秋,小店经济既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参照,也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
那为什么是建德豆腐包?小包子里有大乾坤,想要人见人爱,并不简单。据媒体报道,其中一家豆腐包网红店的老板,光豆腐厂就选了10多家,面粉品牌试了20多个,还要反复地钻研调整配方,由此可见这些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和极致追求。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包子店才能在并不算有利的大环境中逆势走红、实力出圈。种过菜的都知道,青菜一定要霜打过后口感才会更甜。环顾四周,一批在压力中存活并壮大起来的小店,无不是为自己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他们发出的微光也启示各行各业,应对疫情冲击虽然不易,但蹚过这段低谷,就像青菜打过霜,一定会更甜。
当然,从一家网红店到一个网红产业,背后也少不了政府的助推。小买卖有小买卖的局限,就像有的顾客反映的那样,豆腐包每家店的味道不一样。回顾一些知名地方小吃的历史会发现,政府部门介入对个体经济整合与提升作用不可轻视。做好这些形成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基础工作,是小店升格为地方“大”牌所必不可少的。比如,1997年福建沙县政府将小吃定位为支柱性第三产业并成立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扭转了沙县小吃“脏乱差”的形象,把自发创业的个体经营,逐渐培育成政府引导的支柱产业。再如,2015年初,广西柳州提出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理念,同时发挥工业化思维和工业化特长,完善产业链布局,巧用电商赋能,这被认为是螺蛳粉走红的“秘诀”。
开化有“气糕办”,缙云有“烧饼办”,三门有“青蟹办”,如果加上这个计划成立的建德“豆腐包办”,这些品牌办满溢的不仅是喜感,更是浙江各地政府俯下身为小店蹚出大道的“三服务”精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