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让民法典与百姓生活水乳交融

  2021年的钟声敲响,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最近,浙江已有一批法院适用民法典对一些案件进行了判决,这些民法典“首案”,极好地诠释了民法典守护人民生活生产的“压舱石”作用。利用好“首案效应”,引导群众懂法守法用法,将让民法典更好地与老百姓的生活交融。

  民法典到底是个什么“典”?老百姓可能并不那么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部法律作出高度评价,称它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但它同时也是容纳了1260条、逾10万字、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涉及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方方面面,卷帙浩繁,有一定的进入门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宣传教育的最佳场所在于法律的适用。各级司法机关要在民法典适用上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判好案、判对案,以案说法、以案析理。借钱没约定还款时间对方不还怎么办?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坐公交车受伤了可以要求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重大过失导致搭便车者受伤,司机也要赔偿……很多解释起来费劲的法律条款,通过浙江这批“首案”的判罚,得到了简明扼要的诠释。这也考验着各地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在定分止争中推进民法典实施和宣传工作。有关机构也要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加强案例指导,完善新老法律的衔接。

  民法典姓“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一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律宝典,也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就是它应该也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根本原因。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烟火气但悬而未决的社会生活痛点,比如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直接续期、小区物业收入归全体业主所有、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游戏装备也是钱、紧急救助免责保护、“居住权”入法等,在民法典中得到了一一回应。在宣传推广民法典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这种相关性,引导公众深刻领会、主动运用民法典。

  宣传民法典不仅是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更是提高全社会法律素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契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八五”普法开局之年。但疫情防控期间,造谣传谣、侵犯隐私、对感染者实施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也在提醒着我们,当下国民整体的“法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许多人的法律边界意识还很欠缺。将民法典引入百姓生活,除了引导群众使用民法典保护自身权益、遵循民法典规范,更重要的是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提高社会整体“法商”。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向全国民法学研究者和法学专业学生发出倡议,利用元旦春节返乡之机,“带着民法典回家乡”。学界的这种责任担当意识,值得提倡和学习。带领人们奔赴美好的民法典时代,谱写的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篇章。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让民法典与百姓生活水乳交融 2021-01-07 21930907 2 2021年0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