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兵成长记
在“大熔炉”里淬炼成钢
本报记者 梁亮 通讯员 黄畅 吴先德 杨杨
12月10日,在武警浙江总队机动支队新兵大队礼堂,300余名新兵参加了授衔仪式。作为新兵代表发言的,是该大队五中队一排三班的吴云鹤。本来今年他应该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但是现在他成了一名肩膀上有“一道拐”的列兵。
2020年适龄青年应征入伍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较去年明显提升。根据武警浙江总队的统计,今年夏秋季入伍的新兵中,大学生比例近68%。占比最高的是武警浙江总队机动支队新兵大队,大学生新兵比例近八成。
选择入伍的大学生如何适应部队生活?他们又在这里发生了怎样的蜕变?带着疑惑和好奇,记者日前走进这支新兵大队,感受新训的苦与累,了解大学生新兵在部队的成长故事。
体能和意志 他们接受双重锻造
早上6时,天色未明,寒风阵阵。随着起床号吹响,新兵们的一天由此开始。
穿好衣服、洗漱、整理内务、下楼集合,几个步骤要在20分钟内完成。不久后,集合哨音一响,在楼下列队的新兵队伍立刻安静了,新兵们站得笔挺,等着新训干部发号施令。
“号”和“哨”是这里行动的指挥棒,大事小情都要按照纪律来,就连再平常不过的上厕所也要打报告。
这是吴云鹤来部队后最不习惯的一点,总是“被安排”。他说,在大学,有大把自由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但是在部队,所有的训练科目和训练时间都是固定的。
这也是不少大学生新兵的心声,当记者问起:“来到部队后,最舍不得外面的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自由”。那又为何放弃了“自由”?在新兵的基本信息一览表上,很多大学生新兵在入伍动机一栏填下了“锻炼自己”。
刘昀兴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吴云鹤一样,今年本该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却在这个时候选择参军入伍。他说:“安逸日子过多了便会丧失斗志,所以想找个可以约束自己的地方锻炼一下。”
新训的这段日子,军营教会刘昀兴的,不仅是纪律,还有不放弃的精神。
来部队之前,刘昀兴遇到困难总把“放弃”“算了”挂在嘴边,往往半途而废。决定参军后,他跟自己约定:“来这儿之后就不能再说‘放弃’两个字”。
在训练特别累、跑步脚步慢下来的时候,刘昀兴就会想起那个约定。坚持了几次咬牙冲过终点线之后,他发现其实不放弃完全能做到,“放弃和不放弃,就在于那一瞬间你是否能扛过来”。
谈起跑步的“血泪史”,大学生新兵们都有话可说。“第一次计时跑3公里,我虽然合格了,但是跑完就晕了。”“之前我跑步只要超过1公里我就受不了,现在3公里、5公里、10公里我都能跑下来了”……
这些考核成绩提升的背后,是大学生新兵意志品质的提升。“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样的精神不可能一天练就,每天的训练不仅在锻炼大学生新兵的体能,更在磨砺他们的内心。
理解和信任 彼此结成紧密集体
新训干部带记者走进一间新兵宿舍,里面摆着9张上下铺床和两张单人床,床上放着标准的“豆腐块”、叠好的军大衣以及军帽和外腰带——这就是两个班、20人共同生活的空间。
和大学相对松散的班级构成相比,部队里的最小单位“班”,则是一个紧密的整体。新兵们从训练到用餐再到休息,没有一刻是分开的。
在这样一小片区域活动,拥有同样时间表的20个人行动总是重叠的。紧密的交集,难免带来一些矛盾。
吴云鹤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为了保证床单的平整,不少新兵干脆在桌子上或者地上叠被子。吴云鹤宿舍对面的学习室里,有一张正好放得下一床被子的大桌子,那便成了大家争抢的“叠被宝地”。
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正是这种琐事构成了新兵们相处的日常,而这样的集体生活让吴云鹤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处事方式。
以前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只要错不在自己,吴云鹤就会置之不理。但是现在如果和战友有了矛盾,哪怕很小,他都愿意主动打破僵局,因为团结就是力量,战友间出现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影响整个班、整个排、甚至整个中队的氛围。”
改变的不止吴云鹤。脾气暴躁的,学会了忍让;个性张扬的,学会了收敛;行事鲁莽的,懂得了理智……
而紧密的交集,也交织出紧密的情感。大家在彼此扶持中,不断前行、成长,最终成为“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亲密战友。
在训练中,你不行了,有战友在前面拉着你,从后面托着你;你出错了,全班跟着一起受罚。整理内务时,动作快的战友会帮你一起整理,大家一起打扫公共区域。用餐时,看你没吃饱又不敢多拿,战友会偷偷把馒头分你一半……
“我们一起受罚,一起吃苦,新训这段日子把我们磨合到了一起。”这是大学生新兵之前没有过的体验。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他们带着对战友的理解和信任,最终和大家凝聚成铁板一块。
责任和担当
军人意义训练中领悟
下午2时,哨声再次响起,宣告午休结束、下午训练开始。
在训练场的一侧,新训干部带着新兵们进行警棍盾牌术训练。劈弹戳击、上挑下切、撩劈下砸……每一个招式都有多个分解动作,每一个分解动作,新兵们都需要保持5至10分钟不动。
记者拿起盾牌,尝试做一个最基础的持盾牌立正姿势,却发现只要稍不注意,就会握不稳或使盾牌底部靠上腿部。
对盾牌的重量,吴云鹤有更深刻的认知。他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仅是重量,更是责任。
一次训练,大家松松散散地拿着盾牌集合,这种表现让班长发火了:“拿着盾牌是要去救人。你们这个样子,到时候是你们救人,还是别人救你?”
班长的话点醒了吴云鹤,日复一日的训练不止为了锻炼自己,把两年的青春投入军营也不应该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刘昀兴也是在训练中顿悟的。进行部队条令法规学习的时候,他总是把士兵职责中的“坚决完成任务”错背成“努力完成任务”。这一个小失误引起了他的反思,他说:“努力和坚决中间,还差了很多很多。我以前对于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句话,理解的程度还不够。”
“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只有明白了为国家、为人民牺牲奉献的价值与意义,行动上才能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学生新兵在新训中,开始去了解和体会“军人”这个词背后更深刻的含义,他们开始把更多的责任扛在肩上,他们说自己“格局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