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刷榜”破坏生态,“树苗”岂能独活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80后蒋德(化名)靠着帮App“刷榜”年入过千万元最终服法的案件,可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大快人心之余总忍不住想问:那些花大价钱买刷单服务的客户,结局又如何?同期的另一篇体验式报道,绘声绘色地采写了去某奶茶店开业现场当托排队的过程。为充人气,花钱找中介安排假客户,营造销售火爆的场景,在业内似乎已是见怪不怪。

  假排名、假排队、假点评、假分享、假销量……最近这些年,类似的假事物充斥互联网经济,消费者买个物品,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否则一不留神就“翻车”了。打个比方,最近朋友家装修,跟风买了一款很火的洗地机,结果充电5小时仅能使用10分钟,拖完地全是水渍还得靠抹布救场,水槽卡扣紧到指甲被抠断,设计和品控明显有很大缺陷。这样的产品在众多消费者那里肯定不过关吧?但它是怎么火遍各大测评和社交网站的,其中猫腻,不难推测。朋友倒是想得开:又是被假“种草”忽悠的一次失败购物。

  在消费者对网络社群口碑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无论是小店还是大品牌,一个新事物诞生,给点评网站“充值”、找大V写几篇假口碑、去各大电商平台刷单刷好评等,几乎是品牌方营销方案里的常规操作。正是这些越来越常规的手法,把互联网经济的水越搅越浑。无数诞生于互联网大潮中的店铺和企业,既推动着创新创业,也主动或被动地与各种黑色、灰色行为共舞。

  代价谁来承受?从表面看,消费者为自己的“错信”埋单,带货大V替产品挨骂,点评网站长此以往会信誉下滑,企业看上去赚得盆满钵满,或者早就从投资人那里套现离场,但是长此以往呢?

  伤害其实肉眼可见。首先,有损行业和企业长远发展。“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句话值得所有企业深深品味。哪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成功上岸离场,只要在网络留下了“案底”,那么未来商业版图坍塌或者“阴沟里翻船”的风险就已经埋下。再者,破坏生态“殃及池鱼”。一些行业花钱造假成风气,导致本身信誉良好的店铺黯然关张,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乱象。但做坏整个“森林”生态,哪个“树苗”能独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和违法经营,最终难逃法网。

  站在运营方的角度看,要想投入虚与假的怀抱,理由总是有的:别人都在刷,不刷不行;被资本裹挟,必须快速出业绩;现在消费者都喜欢跟风……但是拒绝的理由只要一个:假的真不了。那些饱受同行造假困扰依然坚持不作假的企业、小店,要为你们点一个赞。相信你们的长期坚守,一定会与越来越厌倦造假文化的消费者,催生出更灿烂的商业前景。当然,根本上治理这种风气,不能仅靠企业自律,只有加大对网络空间各类“水军”的治理,常态化祭出司法利剑,方能刨除乱象之根。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刷榜”破坏生态,“树苗”岂能独活 2020-12-16 21821526 2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