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古韵悠曲绽新蕊

  初冬季节,行走在金衢大地上,眼前是成片成片已经收割的稻田,苍茫辽阔的土地宛若一张张棋盘,书写着丰收的喜悦。

  “金衢盆地的文明,就是从一片片翠绿的稻叶上生长出来的。”婺剧研究者王晓明从小在金华地区成长,对于这块土地情谊深浓。在他看来,这片江南丘陵不仅孕育出自给自足的稻作经济,培育出完善成熟的农耕文明,也在精神文化园地里浇灌出芬芳吐艳的繁花,催生了诸如婺学、婺窑、道情等形态各具的奇葩异卉。

  “这其中最朴素、最饱满、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那一株,当属婺剧。”从事文艺工作四十余年的王晓明,为我们徐徐揭开了婺剧的面纱。

它是漂流的禾苗,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土壤

  金华,古称婺州。面积并不辽阔的金衢盆地,总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魄,慷慨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行云流水。

  婺剧,过去长期被称为“金华戏”,是流传在金衢一带的六种戏曲声腔(即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的合称。

  在位于金华市区燕尾洲公园中国婺剧院底层的中国婺剧博物馆内,王晓明借着丰富详尽的历史文物和文字资料,介绍起婺剧这门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他说:“婺剧这个名称,一直要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正式叫响,姗姗来迟的名称后面,有着古老剧种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南戏”发源后,早早在金华的土地上回响。弋阳腔紧接着从西边流进,昆腔从东边涌入,徽调尾随徽商从北边势不可挡地南下,加上在金华土生土长的表演形式滩簧、时调,南腔北调在盆地里如鱼似水一般交融汇聚,唱响了喧嚣热烈的乐章。

  明清时期,金衢地区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各剧种的戏班陆续进入。外来戏曲进入金华方言区,首先遭遇的是方言隔阂,为打破这种障碍,演员们尝试运用本土方言演出,在音乐上也逐渐向本地曲调靠拢。众多南腔北调慢慢融合,开始汇进婺江欢快的涛声,北山松涛强劲的风韵。通过融会贯通,竞争重组,优势互补,一种名为“三合班”“二合半”的独特表演形式渐渐形成,一种特色独具的本地唱腔开始咿呀地响起。

  婺剧,就这样在农耕文明的沃土上扎根萌芽。它很像一株顺水漂流的禾苗,乘着南来北往的文化溪流跨过山脉,越过江河,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壤。而一旦在丘陵上扎下根须,它就贪婪地汲取丰富的本土养分,汇拢四面八方各具特色的色泽音调,拔节分蘖,扬花吐穗,成长为本土艺术园地里最为丰实饱满的植物。

  自幼生长在稻田里的婺剧仿佛“赤着脚”,很少有文人雅士愿意掺和进来,历代史书经传里很少能够看到关于婺剧及相关声腔、班社、演员的记载。“正因如此,婺剧并不像越剧,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发源地。”王晓明说,婺剧各声腔的起源时间各不相同,最早的高腔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行走在博物馆内,笏板、脸谱、戏服……3000多件与婺剧相关的展品,有的来自老艺人的捐赠,有的是工作人员到各地剧团中收购的,还有一部分是能工巧匠仿制的,从台前到幕后,穿越时空,将婺剧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王晓明站在展品前有感而发:“新中国成立,不仅给了婺剧正式的名号,更给予它浩荡的春风、和煦的春雨,让这株已似干枯的禾苗再度逢春,在焕然一新的文化土壤里绽枝开叶,显露非同异常的生命活力。”

  1956年,原浙江省文化厅下文成立浙江婺剧团,一大批有才华和激情的文化青年来到金华,和部分有志戏剧改革的本地老艺人一起,开启了婺剧史上一页崭新的篇章。

它像成熟的水稻,丰满的稻穗总是垂向大地

  在全国300多种至今仍在演出的戏曲剧种里,婺剧农民化、地域化特点鲜明独特,它从来就是鱼米之乡生长的一束稻穗,而不是庭院楼阁里养的一株兰花。

  “农民看,农民演,演农民。”王晓明总结了婺剧的“草根特色”,农民天性纯朴善良,爱憎分明,因此要求情节故事无论如何曲折离奇,人物命运无论怎样大起大落,都一定要有“大团圆”结局。虽然是“看他人受苦,替古人流泪”,但那些欢笑和眼泪却化作一粒粒善良的种子,播撒进一代代观众纯朴的心田,成为他们评判是非、鉴别真伪的标准,也是他们教育子女、行事做人的自觉准绳。

  上世纪50年代,婺剧获得前所未有的绝好发展机遇,经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等前辈老师的悉心培育,以郑兰香、吴光煜为代表的一代婺剧人迅速成长,新老同台,革故鼎新,婺剧艺术迅速提升,赋予婺剧时代精神以展现地方文化的艺术品格,让长期兴盛于农村的草台艺术,成为广受城市观众喜闻乐见的剧场艺术。1962年,婺剧首次登上首都舞台,震动了戏曲界。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观后赋诗一首:“璞玉浑金尚可求,英雄儿女入燕幽。浙东何止山川美,又有新声说婺州。”

  然而,在熟悉它、养育它的乡亲们眼里,婺剧仍然像成熟的水稻那样,丰满的稻穗总是低低地垂向母亲大地。稻米养育农民的肉体,婺剧充实农民的精神。几百年来,婺剧就这样成为了盆地农民循循善诱的“讲师爷”,朴实地向他们讲述人生的哲理。

  我们跟着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出队,来到了兰溪游埠镇泽港村文化礼堂。花旦演员王丹说,下基层的剧目多会挑一些观众爱看的,能够反映农村生活的戏,比如当天下午的两个现代婺剧《闹元宵》《心愿》,就是反映孝文化的。2011年12月,浙江婺剧团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如今,他们每年仍坚持公益下乡演出300余场。

  由于婺剧的表演地点长期都在农村露天草台,看台下熙熙攘攘。这样的场合演出,过于细腻的动作,过于含蓄的表情,过于纤细的声音,观众都看不见听不清。演员需要努力粗犷、夸张、浓烈,载歌载舞,边唱边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婺剧“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鲜明特色。这种特点,最突出地体现在折子戏《断桥》中。

  《断桥》讲的是《白蛇传》中金山寺一战后,许仙与白蛇青蛇在断桥重逢的故事。在京剧、昆剧、越剧等剧种的同名折子戏里,这本是一出优雅细腻的感情戏。但婺剧偏偏别出心裁,以浓烈来表现柔情,粗犷来反衬细腻,以高难度的武功来表露人物细致入微的情感。戏演到高潮时,只听耳边大锣大鼓,跌宕起伏,演员们腾挪翻转,满台飞舞,在雷霆万钧里见侠骨柔情,在剧烈冲撞中显情感真诚。

  不仅“文戏踏破台”,还讲究“武戏慢慢来”。一戏一招,充满理性地处理动与静、粗与细等艺术关系,在武戏里下足文戏的功夫。不时在舞台上动态地展示着一幅幅极具雕塑感的画面,将白蛇、青蛇、许仙三人的关系变化依次铺开,呈现自成一体的独特美感。如今,经过不断精进改造提升的《断桥》,已经成为了婺剧的一出“拿手好戏”。

它在金衢大地恣意生长,把芬芳撒向五洲四海

  婺剧,作为浙江省地方戏之一,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历代艺人的发展和传承,当下的婺剧,远不仅仅局限于在金华地区传唱。

  12月4日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走进浙江工业大学,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闹花台》《八大锤》《金猴闹春》……这些婺剧折子戏中,不仅有传统剧本的经典段落,还有近年来的全新原创现代戏。精彩传神的表演,唱念做打俱佳,赢得现场近千名观众的热烈掌声。

  近年来,婺剧的身影,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戏曲晚会等重要舞台上频频亮相。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的节目《盛世梨园》中,来自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的110名演员青春亮相。一排排色彩亮丽的大靠悉数登台,威风凛凛地展示着婺剧功夫。伴随着鼓点的敲打,身穿黄色服饰的十余位武生演员表演长达一分钟的翻跟头接龙,最多的一位演员连翻了6个跟头,让现场观众连连叫好。

  如今的婺剧鼓点不仅响彻全国,也在敲击着全球观众的心扉。从1993年开始,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主动承接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任务,迄今为止已出访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将古老优美的东方韵腔唱响世界舞台。近年来,《昆仑女》《梦断婺江》《铁血红颜》、青春版《穆桂英》、《血路芳华》《宫锦袍》《信仰的味道》《基石》等婺剧作品,接二连三摘取中国戏曲舞台上最为耀眼的奖项。陈美兰、张建敏、杨霞云等演员,先后获得戏剧梅花奖的荣誉。

  繁荣在田间地头的民营剧团,也在为婺剧的传承发展打下更广阔的基石,他们走村入户,送去妙趣横生的演出。今年国庆假期,缙云县碧林婺剧团等演出团体在河阳古民居景区的舞台上开展婺剧常态化表演,为来往游客展示这一古老戏曲的魅力。团长黄碧林说:“我们团成立于1989年,是从我父亲手里传下来的,算是民营婺剧团里的‘老字号’了。目前周边地区比较活跃的民营婺剧团有40家左右,我们计划成立一个联盟,加强民营剧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提升演出品质和服务内容进行良性竞争,让民间艺术的魅力惠及更多人。”

  在岁月舞台上摸爬滚打好几个世纪,婺剧竟然显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充满生命活力,就像一株扬花吐穗500年,却依然苍翠茁壮的禾苗,在浙江中西部的肥沃土地上恣意生长,成为婺州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和最重要的印记。

  王晓明感慨地说:“看着它,你会坚信,前方等待着的,依然会是一个个遍地流金璀璨的丰收季节。”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古韵悠曲绽新蕊 2020-12-10 浙江日报2020-12-1000010;浙江日报2020-12-1000018;浙江日报2020-12-1000021;浙江日报2020-12-1000028 2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