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理论周刊

在打造“重要窗口”中
交出创新高分报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多个领域的座谈会,科技创新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发出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核心地位”“战略支撑”,这些关键的“定位词”,一致宣示着此次全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完善全域创新体系。可见,在“十四五”规划这张蓝图上,创新被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创新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创新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的挑战在人才和创新,最大的机遇也在人才和创新。科技创新在统筹打赢“两战”、应对经贸摩擦、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为浙江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打赢中长期“持久战”提供持久的澎湃动力。

  创新是打造“重要窗口”的鲜明标志。今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立能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机制,为浙江科技创新工作指明方向。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高质量发展,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关键在于创新驱动。从历史和世界范围看,很多国家之所以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因为劳动生产力上不去、科创能力上不去。要以创新驱动有效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站上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更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创新是融入浙江大地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浙江人的血液里,让浙江人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开创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以弄潮儿的姿态挺立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潮头。

  不断创新是温州的使命担当

  “十三五”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环境,温州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温州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标准开局,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成为全省四大科创走廊之一,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创“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瓯江实验室建设高起点谋划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成效凸显,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科创氛围越发浓郁,“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为打造“重要窗口”中的精彩板块凝聚起磅礴的科技力量。温州2019年经济总量排名比上年提升5位,跻身全国城市30强,今年成功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但与此同时,温州还存在科技创新发展动能不够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相对不足、集聚高端要素能力偏弱、产业转型升级不够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动能亟待培育壮大等问题和短板。

  创新关乎生存和发展,有创新才有未来。当前,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争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坚定扛好中央和省委赋予的使命担当,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和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从市域层面呼应全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战略布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温州贡献。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温州将围绕省委提出的“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高素质人才激发强大内生动力”新课题,以及“聚力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交出创新高分报表”新要求,坚持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速创新资源汇聚,着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区、世界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引领区、全球新兴科创资源集聚先导区,努力让创新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标志、最亮丽名片、最高分报表。具体路径上,主要在4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在提升创新能级上取得更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竞争格局中,世界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础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加快打造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温州要放眼全球、对标最优,集全市之力建设好“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打造科技创新的塔尖重器。高质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提升自创区集聚能级。全力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促进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创新联动能力。充分发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效应,着力打造集聚全球高端智力资源的峰会品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建设瓯江实验室,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产业化的科创全链条,力争建成浙江省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分部。

  二是在赋能产业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温州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也直接关系到温州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前途。在赋能产业转型上,强化企业、高校的主体作用,坚持项目为王,推动区域协同,健全转化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创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良好态势。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同步发力,创新产学研合作与技术研发攻关模式,实现科技创新与商业化路径有机结合,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实施创新链贯通工程,畅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规模生产各个环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在引育人才上取得更大突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从温籍数学家群体的涌现,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多个“第一”的温州创造,到如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温州搭台,越来越多的科技精英汇聚于此,施展抱负、成就梦想。温州发出了“创业之都欢迎您,来了就是一家人”的热忱邀请,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贯通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加速“高精尖缺”人才落地,深入实施“全球精英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新时代温州工匠培育计划”等人才引育工程,加速打造浙南人才新高地。

  四是在打造最优生态上取得更大突破。以政策的“阳光雨露”,带动创新、创造的种子在温州长成参天大树,聚焦科研机制、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发力,营造了解温州、热爱温州、发展温州的浓厚氛围。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改革科研成果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设置科技创新贡献奖励机制。深化科技金融综合改革,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入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尊重科研规律,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追求真理、永攀高峰。

  创新之路,是一条不断向前、永无止境的征途。温州将接续奋斗、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大抓落实,让创造性张力时刻“在线”,让创造性思维不断迸发,让创新性要素全力集聚,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交出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高分答卷!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9 在打造“重要窗口”中
交出创新高分报表
2020-12-07 浙江日报2020-12-0700004 2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