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镇海设立首个乡音普法调解室

以外调外,这位“老娘舅”带乡音

  本报讯 (记者 李华 共享联盟镇海站 陈雨婷 李洁) “大家都是邻居,又是老乡,楼下的损失适当给人家赔一点,也花不了多少钱。”近日,在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中一社区“乡音普法调解室”内,两名四川老乡因空调漏水发生矛盾争执。调解员牟大姐和刘师傅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做着双方工作。最终,在他们的调解下,这起拖了半年之久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蛟川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常住人口4.5万,外来人口却有13万左右,占到镇海区外来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各类矛盾纠纷在各村(社区)的外来人员聚居区并不少见。

  10月,蛟川街道矛调中心在中一社区成立了镇海区首个“乡音普法调解室”,来自四川、湖南、河南的6名调解员正式上岗。他们长期居住在当地,其中既有人大代表联络员,也有律师、个体经营户等。因为热心公益、为人正直、懂法律法规,而且具备一定的调解技巧和社会威信,成为了同乡们的“老娘舅”。

  调解员牟大姐来自四川,已经退休的她经营着一家小店,平时和邻里街坊都十分熟悉。前不久,两名四川老乡因为管道漏水引发邻里矛盾,她得知后,先后找到双方当事人,以老乡相同的语言、相似的风俗、相近的情感为抓手,拉家常、聊生活。“我跟他们说,大家都常年出门在外谋生活,都不容易,身在异乡,老乡就是兄弟姐妹,哪有协商不了、解决不成的事?我们这些四川老乡可别让人看扁了!”听了牟大姐的一席话,矛盾双方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于是她趁热打铁,分析利害、耐心劝导,在和谐的氛围中,管道漏水问题顺利解决。

  “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等差异,不少新居民在发生矛盾纠纷时,更习惯与同乡交流沟通,因此乡音调解员的作用就是用乡音、乡俗、乡情及时化解新居民的矛盾纠纷。”中一社区工作人员王国富说,相比于传统的社区人员调解,这种“以外调外”的调解方式更能被当事人所接受,将新居民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据统计,“乡音普法调解室”成立短短一个月,已经化解矛盾纠纷58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以外调外,这位“老娘舅”带乡音 2020-11-17 21681589 2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