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输血”向“造血”转化——
土地整好了 产业兴旺了
本报记者 余丽 通讯员 李风 徐怡婷 郭 勇
孙根法是长兴县虹星桥镇港口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的记忆中,港口村曾经历了4次不同内容的土地整治。“是土地整治让港口村变了样,把一个穷村变成了富裕村,一个破烂村变成了美丽乡村。”
长兴农村土地整治已有20多年历史。“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综合整治,再到现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县土地整治的‘输血’功能,开始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造血’功能转化,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土地整治整出“第一桶金”
2005年,孙根法接任港口村支部书记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账面负债80多万元,“当时,村里没有一米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做好土地文章,盘活土地资源。2007年,港口村通过复垦二三十亩零散的宅基地,赚到了村集体经济“第一桶金”。尝到甜头后,2012年至2015年,村里又实施了一个土地整治项目,搞了整村搬迁,复垦了200多亩宅基地,建起了港口新村。接着,村里整治废弃边角地、废弃鱼塘、废弃河堤,“三废”变为200多亩耕地,与周边田地联片。
距港口村10多公里外的林城镇北汤村,过去靠着村里的荒滩、荒地、荒塘等出租,每亩出租价格约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多年前是全县当时20个贫困村之一。
2010年12月,借助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红利,北汤村获得6400多万元资金,实施农房集聚、建设新村,开发整理和复垦农用地、未利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建成“田联片、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荒滩、荒地、荒塘‘三荒’变良田,流转后的租赁费用由百元增加到近千元。”村党总支书记汪海浪说。
空间优化产业多点开花
依托土地整治项目,形成村庄集聚、农田连片,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港口村、北汤村由此走上产业脱贫的必经之路。
这里的传统农业转向产业化。港口村3600亩农田建成水稻、蔬菜、水果采摘、养殖四个产业区块,有500多个村民围着“四产”打工。“2019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50万元,其中农业60万元、物业90万元。”孙根法说。
9月25日上午,北汤村口来了3辆旅游大巴,游客次第进入村庄。北汤发展农旅产业,每天有100多个村民吃着“农旅”饭。“全村初步形成了七彩田园区、花田农场区、春樱浪漫区、鲜果采摘区、湿地慢调区等农业观光带,2019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汪海浪说,一样的土地带来不一样的价值,2019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56万元。
中午时分,步入吕山乡,闻到羊肉香。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吕山是长兴传统的湖羊养殖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全乡完成建设用地复垦和垦造1891亩,近5000亩发展现代农业的连片土地初现,湖羊规模养殖项目落地,芦笋种植面积扩大。还建立了“湖羊+芦笋”生态化的循环利用基地,将废弃的芦笋秸秆给羊当饲料,而羊粪经发酵后再回供给芦笋基地当肥料。发展绿色生态智慧农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
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土地整治“转型升级”,正在逐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新空间,打造农田连片与村庄集聚的土地利用新格局、生态宜居与集约高效的农村新模式,长兴农村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强。
据了解,2018年以来,长兴县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2个,计划整治面积20.42万亩。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房屋搬迁签约农户6323户,拆除房屋4674户,安置房竣工1016户,完成建设用地复垦1728亩、垦造耕地2213亩、旱地改水田36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