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一以贯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窗口”
胡康博 黄夏萍
义乌市致力于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打造贸易重要窗口的同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窗口”。近年来,义乌市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3年获评“美丽浙江”建设优秀市,连续4年获评“五水共治”最高荣誉,捧得“大禹鼎”银鼎,入选“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浙江省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水生态治理示范试点、大气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等试点。
奋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年以来,义乌市空气质量达到历年来最优水平,AQI优良率高达99.1%,PM2.5浓度降至24μg/m3,稳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成功创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义乌首创VOCs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智能监管,实现年排放VOCs10吨以上企业废气排放监控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污染排放车辆淘汰改造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区,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上牌。作为全省大气治理数字化转型唯一试点县,义乌建成全市域覆盖的大气监测感知网络、全时响应的可视化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和全程协同的处置中心,实现问题“发现、交派、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主要做法全省推广,并入选金华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十大优秀案例。
全力打好“碧水提升战”。近年来,义乌市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义乌江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水质省考优秀。义乌市始终坚持源头治理、全域治理,科学谋划“1+9+14+6”源头治水模式,推进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4万吨)和配套污水干管网2470公里,实现“厂与厂”互联互通互调度。创新实施“纳管污水浓度”与“小流域断面水质”同步考核,推进镇街、部门扎实开展源头雨污分流整治、雨污管网修复等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并形成长效管理制度,成为全省治水标杆,全省治水工作现场会多次在义乌召开。
扎实打好“净土清废战”。义乌坚持先行、先试、先创,率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投资16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污泥干化焚烧、餐厨垃圾处置、小微企业危废统一收集转运点等项目陆续建成投用,污泥处置能力达到750吨/天,可实现“污泥不出县”目标。狠抓工业垃圾分类减量与规范化处置,创新实施镇街分拣中心建设“全覆盖”、产废企业“全纳管”、再生资源利用“全品类”、流转过程“全管控”、打击违法行为“全从严”的工业垃圾“五全制”管理模式,先进做法获得省主要领导批示全省推广。
创新开展“环保服务企业示范行动”。义乌在全省率先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代办制+承诺制”改革、小微园“1+X” 环评审批改革、环评管理与排污许可融合衔接等系列改革,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环评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带来的红利。率先建立“企业环保服务日”制度,联企服务员上门为企业开展 “环保体检”,现场指导整改排除隐患;创新打造“一站式环保咨询”平台,常态化开展企业环保培训,为企业提供“零距离、零时差”咨询服务。创新“审批+执法+服务”监管新模式,审批员转变为“专家指导员”开展企业批后培训、跟踪指导,实现事中事后“办理无中介”;执法队员配备标准化“执法服务箱”,小问题随手帮助企业快速整改,让企业享便利、得实惠。
聚力打造“多国融合生态文明”。义乌有超过1.5万外商常驻,外国友人日常积极为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建言献策,马来西亚商人郭集福作为建设“美丽义乌”促进会副会长,多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荣获浙江省“最美环保人”荣誉。在“联合国社区”鸡鸣山社区,来自58个国家的1100余名境外人员依托首个“中外居民之家”,积极开展护水、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共同打造宜居环境。“世界商人之家”孕育的“旭日公益俱乐部”,常态化开展爱心助贫、生态公益等活动,并将义乌美景采集成影像资料广泛传播,为义乌发出一张张生动美丽的“生态名片”。每年,在义乌的各国友人都积极参与依托美丽乡村、优美生态开展的龙舟赛、毅行大赛、马拉松、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真正将美丽义乌融进不同血液,滋养出了融合的生态文明,义乌逐渐成为生态文明的小小“世界窗口”。
(胡康博 黄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