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从粉尘弥漫的水晶作坊变身音乐满屋的创客基地

浦江廿玖间里,老房迎新生

  廿玖间里,坐落在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浦江现存最大的单栋古建筑。廿玖间里曾被当作水晶加工作坊用房,机器轰鸣、污水四溢、粉尘漫天。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它,已是浪漫满屋。

  廿玖间里现在已有许多名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十大跨界创客基地、“两美浙江”经典示范项目、浦江民谣基地等,还“藏”着饰品、木雕、刺绣等20家各类创意店。但在老村委会主任朱玉堂眼里,廿玖间里仍然是祖上留下的百年老屋。老朱为我们讲述了这座清朝老屋的绿色故事。

  它哭:加工水晶,老屋很“受伤”

  新光村位于钱塘江流域壶源江支流茜溪边上,依山傍水。朱家人在清代时就定居于此。新光村旧称灵岩古庄园,由几十幢古建筑组合而成,廿玖间里是其中一幢,以29间房子而得名。

  廿玖间里是村里最大的房子,住的人也最多。老朱儿时在这里打闹追逐、玩捉迷藏,小女儿朱翎也有同样的童年记忆。

  直到本世纪初,朱玉堂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水晶加工业我是参与引进来的。”朱玉堂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杭州办五金厂的他,有一天被乡党委书记和企办主任叫回了老家。那时,邻县发展水晶加工业效益不错,乡干部看他在外闯荡有经验,就约他一起到上海请师傅。

  浦江水晶加工业在几年间就遍地开花,新光村更是水晶加工聚集地。280多户人家500多人口的小村子,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与水晶相关产业,或是办水晶加工厂,或是出租房屋办水晶作坊。

  2002年,朱玉堂把杭州的工厂交给儿子管理后回到村里,发现污染已经很严重。“我们村有300多家作坊,机器白天晚上都开着,吵得人头痛。”朱玉堂说,可是大家也只能忍。水晶产业那些年“很来钱”,村民光靠租房子一年就有好几万元收入。

  那时候的廿玖间里,因为面积大、房子多,受到的“摧残”最深。“墙上都是乱搭乱拉的电线,屋顶飘着白色的粉尘,白色塑料布丢得一地,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污水满地都是,墙和柱子都腐烂了。”朱翎抢过老爸的话茬,“2008年回来一看,我差点哭了。没想到廿玖间里被破坏得那么严重。”

  2007年,朱玉堂已经当选新光村村委会主任。2009年,新光村也想过办法挽救老屋,在村里建了5个污水沉淀池,但收效甚微。2013年5月,我省在浦江打响“五水共治”第一枪。当年年底,廿玖间里所有水晶作坊被腾空。

  它笑:音乐满屋,年轻人爱来

  去年,朱翎关掉在广东中山的工厂和店铺,回到了新光村,开了一家饭庄。

  下午2时,午间的生意已经结束。朱翎溜到廿玖间里的润德堂,听听乡村音乐。听到我们跟她父亲在聊廿玖间里的从前,忍不住插着话,和我们也聊开了。

  陈青松和蒋曼莉也在。他俩一个是廿玖间里青年创客基地的发起者、队长,一个是廿玖间里创客、掌柜。他们都不是新光村人,现在却爱廿玖间里至深。

  当年廿玖间里腾空后,政府与农户共同投资对老屋进行了修缮。建筑面积1910平方米、浦江现存最大的单栋老屋,陈青松深深地被廿玖间里吸引。“洗去水晶污染后,廿玖间里和新光村有很大赋能空间。”陈青松说。

  陈青松和他的创客队伍,把文青气质、诚信经营、创意产品植入廿玖间里。为让廿玖间里更具独创性,陈青松专门请了4位乡村民谣歌手驻唱,老屋里天天有歌声。

  短短5年,廿玖间里从一幢孤寂的老屋,变成了拥有20家创意无人商铺、乡村民谣基地的旅游景点;曾经只有29位留守村民的新光村,已有一半人搬回村里,全村有商铺48个,民宿8家,饭馆5家。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6月游客量仍有7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盈余也从四五万元增长到200多万元。

  “这一切的基础是房屋清爽,村庄干净。绿水青山才能打造出金山银山来。”陈青松说。

  蒋曼莉在廿玖间里经营饰品店5年。她说,她与廿玖间里共同成长了。蒋曼莉的店“廿玖间里生活”,让朱翎羡慕极了,也让朱翎下定决心关掉广东的工厂。

  太阳西斜,廿玖间里人越来越多。江苏游客木木说,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到新光村了:“坐着听听音乐,发发呆,买点小东西。这里有丽江的味道,又没丽江的喧闹,真的非常好。”

  正在帮蒋曼莉改造店铺的木工朱泉喜,现在成了村里的红人,大大小小商铺的木匠活都找他,每天能赚300元。朱泉喜喜滋滋地说,现在赚的不比当年磨水晶少。

  天色渐暗,朱翎开始张罗晚餐。廿玖间里的人们,已调整到最好的状态,迎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光。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浦江廿玖间里,老房迎新生 2020-08-24 浙江日报2020-08-2400005 2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