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训获益,这是抗疫的乐观主义
张萍
疫情带来的变化悄无声息,远未被尽数发掘。最近,医疗领域一个新的现象被提及——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感冒发烧的人少了。
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56.5%的受访者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己患流感等疾病的次数减少了。尤其是夏季往往儿科发热病人爆棚,而今年的儿科发烧特别是呼吸道感染疾病却大大减少,有些医院就医人数锐减50~60%。阿里健康互联网医院的数据也显示,最近3个月,在线问诊中关于感冒发烧的咨询量较前3个月下降了78%。感冒药销量随之下降,有医药公司称营业收入跌了两成。
“因为大家习惯了戴口罩,所以呼吸道的传染性疾病甚至过敏性疾病都开始减少了,整个就医秩序都发生了改变。”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不去人多的地方,减少聚集,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细菌和病毒传播,降低了感冒发烧几率。
辩证看待疫情影响,从痛苦的教训中获得经验,一直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的优良品德。2003年春天,“非典”的突袭使多年没有遇到过烈性传染病的市民对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用消毒餐具等从非典后开始成为公共卫生惯例。在公共卫生体制方面,非典之后,我国启动了卫生防疫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此前被广泛诟病的诸多法律漏洞相继补上,尽快建立健全在公民知情权基础上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成为人们的共识。新冠肺炎疫情尽管给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教会我们的事仍然很多。吃透这些教训,扳回一城是一城,是一种对抗疫情挑战的积极态度,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积极作为。
当然,感冒和传染性疾病少了,跟公共场所活动减少、人际交往减少也有关系。随着疫情好转,生产生活运转的节奏加快,人们不可能像疫情严重期间那样深居简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良好的卫生习惯保留下来,为公共卫生戴上观念的“口罩”。不止是暴发的传染病,许多日常传染病,如肝炎、红眼病等,都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关。改掉坏习惯,延续好习惯,有助于人类提升对疾病的抵抗力。
公共卫生的意义重在“公共”二字。不要小瞧了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小痛,个人体魄强健、家庭医疗支出减少,获益的也不仅是个人。资料显示,2013年至201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近6万亿元,但主要支出用于医疗保障,也就是治“已病”。当国民少生病,节省出的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实际上相当可观,我们也就能有更多本钱投入公共卫生领域,去防“未病”,进而全面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实现健康中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