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单季稻插秧季,记者体验丽水种粮大户的快乐——

我这辈子就喜欢种田

  7月中旬,广袤的莲都区碧湖平原,绿意勃发。视野所及处,都是生机盎然的稻田。前段时间受梅汛期洪水影响,碧湖镇有些地势低洼处,一部分刚插进去的单季稻秧苗,还没来得及生根就被冲走了。

  “所幸现在还是单季稻的插秧季,只要补插就没问题!”眼前这位卷着裤脚、正忙着给稻田补插秧苗的人名叫厉定伟,是碧湖镇魏村村人,也是丽水定伟家庭农场负责人。他带头成立的丽水碧湖虹菊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经营农田1800亩。从16岁开始种田的他,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

  厉定伟之所以能成为当地种田的带头人,离不开他对种田的那分热忱。在单季水稻的插秧时节,我们来到厉定伟家,与他同吃同住同劳动,探寻他那分与土地的情缘。

  农田肥美

  犁地引来白鹭飞

  天还未亮,鸡还未鸣,厉定伟就已起床。“醒了吗?我准备下田插秧苗喽!”睡在厉定伟家中的我们迷迷糊糊被一阵敲门声惊醒,看了一下时间,凌晨4时10分。“我的生物钟习惯了,每天4时准时醒。”厉定伟一边招呼我们吃早饭,一边笑着说。

  吃过早饭,天已蒙蒙亮,我们便出发赶往田里。远远望去,这个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的汉子生龙活虎,一点都不像年过半百的人。

  “这块田前两天被淹了,没法插秧,现在水退去点,正是插秧的好时候。”说着,厉定伟跳上了旁边的旋耕机。

  “嘟嘟嘟”……随着犁地旋耕机的声音响彻农田,沉睡在树梢的白鹭,仿佛受到召唤似的,陆续朝厉定伟正在翻耕的稻田飞来。10只、20只、80只……不到半个小时,厉定伟的旋耕机旁便围绕了数百只白鹭,时而冲到田里,时而翱翔在上空,本来还微带困意的我们,瞬间被眼前的景象美到了。

  “我的田使用的都是有机肥,所以每次犁田,都会翻出很多泥鳅和黄鳝,这些是白鹭的最爱。”厉定伟说现在只要旋耕机声一响,它们便会飞来,这已经成了他和白鹭之间的暗号。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厉定伟已经耕了10亩稻田。“以前用锄头,3个小时才能翻一亩田,自从有了旋耕机,耕田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厉定伟拍了拍自己的机器,自豪地说,如今耕田已经是机械化时代,他的家庭农场里还有各种类型的现代化农机。

  跟着厉定伟,我们来到了他的丽水定伟家庭农场,刚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偌大的厂房里,整整齐齐排列着10多台机器,1台稻谷烘干机、5台小型旋耕机、3台大型旋耕机、2台收割机、1台打捆机以及1架撒药无人机,厉定伟是莲都区拥有农机最多的种粮大户。

  “多亏了好政策。”厉定伟乐呵呵地说,他去年购置的这批农机花费90多万元,镇里的农机购置补贴补助了20%。

  喜欢钻研

  种田是门大学问

  除了硬件,种田也要有“软件”。“种田是门大学问啊!”这是厉定伟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虽然他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不断学习。2012年他报名参加了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丽水市莲都区分校成人中专班深造,不到两年就全部修完现代农业创业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植物病虫草鼠害诊断等16门课程。

  “我喜欢学习和钻研跟种田相关的各种知识。”厉定伟说,之前他们合作社有一地块雨水足、地势低,不适合种蔬菜和旱粮,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和总结后,厉定伟推出了“稻田养泥鳅”“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种养模式,将这片田的劣势成功转化成优势。

  正是由于厉定伟这种富于钻研的精神,2014年,他们合作社被华智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选定为全国19个试验点之一、浙江省唯一试验点,承担起了超级水稻品种试验任务。

  看出我们对超级水稻很好奇,厉定伟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超级水稻试验田。这里一排排绿油油的小苗长势喜人,每隔10米就有一个标注实验水稻型号的白色牌子。“正好,这些实验田外面要插满其他水稻品种,保护里面的实验秧苗,你们一起来干吧!”说着,便给我们每人扔过来一双防水鞋,看着厉定伟在水田里健步如飞的样子,我们却一脚陷进去鞋都拔不出来,更别说站稳插秧苗了。

  像这样的试验田,厉定伟共有60多亩,如今已经为华智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试验了218个超级水稻品种。

  同时,厉定伟还帮助浙江省农科院、丽水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一起试验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农业专业学子的‘校外导师’”是他的另一个身份。每年高校的研究生都会来他的合作社待一段时间。“厉叔,魏村的那片稻田田埂筑不起来,你觉得这么弄可行吗?”在厉定伟家里,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阮泽斌边吃着晚饭,边拿出纸笔画起了工事图。“我很喜欢跟这些孩子交流,他们的新奇想法对我种田很有帮助。”在厉定伟看来,这些学生同样也是他的老师。

  倾囊相授

  帮村民提高效益

  虽然整天面朝着黄土,但厉定伟心中却有着大格局。“我们碧湖是丽水最大的粮仓,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饭碗,光我一个人会种田还不够。”只要研发了好的品种、有了优良的技术,厉定伟必不会私藏,总是对周边农户倾囊相授。农业政策讲一下、遇到问题帮一下、关键时候带一下,成了他耕田之余最爱干的事。

  “老厉,我爸住院了,那5亩田来不及耕了,用你的旋耕机帮我弄一下好不?”7月初的一天,我们正在厉定伟家吃着午饭,便有村民找上了门。“好的,我马上就去。”说着,他迅速扒了两口饭便出发了。

  “既然乡里给了我这么多农机补助,那我就有服务社会的义务。”为了帮助周边群众、提高种田效益,厉定伟带领他的合作社社员,义务帮助村民开展水稻病虫害管理、机械翻耕插秧、机械收割等服务。在碧湖镇,只要提起厉定伟,大伙就会说:“定伟啊,人很好的!”

  对合作社的社员,厉定伟也是照顾有加,只要有贫困社员买农机需要贷款,他总会第一个站出来帮忙担保。“只要是对种田有益的事,我全力支持。”在厉定伟的带领下,丽水碧湖虹菊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2019年水稻平均亩产达613公斤,拥有手扶步进式插秧机、久保田收割机、育秧流水线等固定资产260万元,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3800多亩。

  勤奋和努力换来了可喜的回报。2019年,厉定伟种田的纯收入有90多万元。“我这辈子就喜欢种田,也只想种好田。”厉定伟说。他接下来准备紧跟时代步伐,研究电商销售路径,“看看我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种粮主播’!”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我这辈子就喜欢种田 2020-07-23 浙江日报2020-07-2300015 2 2020年07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