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背着几十公斤的医疗箱翻山越岭,记者随金华塔石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出诊偏远山村——

16人,守护1.4万村民健康

  “今天山里要修路,我们准备出诊,以防接下来老人们断药。”

  7月的一个早晨,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卫生院院长傅卫明给我打来电话,急迫的声音一下驱赶了我的睡意:“等我!”匆匆挂了电话,手机显示时间:凌晨5时。

  塔石乡离金华市区60多公里,境内群山盘亘。弯弯绕绕的山路大概开了1个半小时,我终于到达卫生院。

  塔石乡有多偏?一起送药的路上,院里的年轻医生告诉我,去年10月这里才通快递。一周送一次,还得指定发邮政快递,不然拿个包裹得去27公里以外的汤溪镇驿站。

  塔石乡卫生院有多忙?16名医护人员,其中9个90后,他们要负责乡里37个自然村1.4万多位村民的健康。所有村子转一圈有100多公里,好多路都得靠步行。

  在这当医生是怎样的体验?电视剧里紧张刺激的“急诊故事”基本没有,更像驴友,出诊时经常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医疗箱翻山越岭……

  学说土话

  自创服药说明

  “滴嘟、滴嘟……”一辆面包车,车顶安个“报警器”,就是塔石乡卫生院的救护车。除了院长傅卫明,同行的还有1991年出生的傅巧仙,1996年的林泽如、程妙肖和1970年的张卸君。“刚接到电话,村口已经开挖,后面需步行。”一上车,傅卫明就给大伙打起了“预防针”,我下意识地瞄了眼车上的物品:两台手提电脑、两大箱药品、几个随诊包……

  “小意思。”看出了我的担忧,坐在我身旁的傅巧仙笑着说:“我们平均每周出诊一次,负重几十公斤行走,翻山越岭都是常事。”

  第一站去岱上村,是个高海拔古村落,大部分村民住在半山腰。即使车子快到村口了,负重进村的这段路,走得也不轻松。从村口到集中坐诊的办公楼有个特别长且陡峭的斜坡,步行大概需要15分钟。村子里,古朴的泥房依山而建,道路基本都是狭窄的石阶小道,上上下下、弯弯绕绕。

  “明,来了。”一看到傅卫明一行人,等在村办公楼前的村民立马围了过来。排队量血压、测血糖,开些常备药、做针灸……来不及喝口水,医护人员迅速投入工作中。只剩我一人,坐在一旁呼哧呼哧直喘气。

  “一次索片,一尼俩次(一次3粒,一天两次)。”办公楼一角,一口稍显蹩脚的汤溪土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是林泽如在给村民讲解服药事项。“以前我最怕碰到小林医生。”正在排队取药的村民傅云福朝林泽如的方向努了努嘴:“他听不懂汤溪话,我们年纪大,听不懂普通话。”

  语言不通曾困扰着林泽如。“我老家是宁波的,大家方言不同。”办法总比困难多,说不清就用手比,肢体语言解释不了,就用笔画。几片药就画几个圈,一天吃几次,就在药盒上画几竖。

  “一目了然,又好记。”程妙肖说,大伙都夸小林医生脑子活:“现在老人们都要求用这个方式标注。”

  为了更好地跟村民沟通,林泽如还自学汤溪话。“乡里没有电影院也没有夜生活,小林一有空就学方言。有时很晚我们还听到他在房里念叨。”张卸君说。

  上门服务

  开的都是平价药

  整个上午,医疗小分队都很忙,带去的一箱药空了一大半,测血糖的采血针也告急。为了节省时间,程妙肖赶紧拿起电话,让院里的同事准备着。“等会要去山坑村,会路过卫生院。我们可以拿了东西就走。”

  “奶奶,这个5块,这个4毛……”随同出诊,我发现药品都很便宜。“老人们大多是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傅巧仙说,如果药品价格高,很多节俭的人就会断药、硬挺。为此每次出门前,他们都会多带一些平价药。比如同样是治疗胃溃疡,中外合资的金奥康一盒需要51元,国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只要1元钱。

  “这些医生真的很贴心,上下班时间也随我们。我们早,他们就早;我们晚他们下班也晚。”傅云福说,这些年多亏了这些乡村医生,“酷暑、下雨、下雪都不落,给村民带来了很多便利。”

  “留在村里的农民,主要收入就靠地里种些粮和蔬菜。”傅卫明告诉我,农忙时,很多村民一出去就一整天,卫生院就根据村民的时间排班。像7月要采摘高山蔬菜了,他们出诊时间就要提早到早上6时,凌晨四五时就要起来准备。要么延时下班,晚上七八时开始上门服务。“像岱上村,高高低低都是楼梯和石子路,我们上门比老人出来更安全。”

  集中看诊结束,医疗小分队还要上门走访村中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老人。

  “明,你们吃了吗?快来我家吃吧。”“饭吃了吗?今天我家有好菜……”一路走过,村民热情的邀请此起彼伏。从1991参加工作起,傅卫明一直在塔石乡卫生院。29年过去了,村民口中的“明”年届半百。

  中饭后,73岁的村民李树根正在家门口晒太阳,一旁还放着一根拐杖。每回医疗队来岱上村,都要到他家转一转。量血压、测血糖,各种日常检查一样不漏。

  “往左试试,手抬一点。”开药时,傅巧仙抱着电脑坐在李树根家的门口,程妙肖则拿着4G无线路由器四处搜信号。

  “这个村还算好的,在家门口找找角度,还能连上4G信号。”塔石乡还没有实现4G信号全面覆盖,有几个比岱上村更偏远的小村庄,联网开药就更难了。“有时集中看完病,我们得拿着村民的医保卡和电脑跑到村口信号最强的地方去开药,然后再跑回诊疗点发医保卡。”

  村民需要

  我就会一直守护

  这一天一共走访了3个村子,回到卫生院已是晚上7时。吃过晚饭,大伙又开始忙碌起来:有人整理药品核对数目,有人在做健康档案,还有人在为第二天的送药做准备……

  “有没有想过离开这里?”晚饭时我向他们提了一个问题。

  “没有。”几个医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时间久了,这里的村民都成了我的家人。”程妙肖顿了顿,感叹道:“如果我们离开了,村民们想要看病,就更难了。”

  “叮咚、叮咚……”这时,傅巧仙刚满1周岁的女儿打来视频电话找妈妈。“孩子从满月起就是爷爷奶奶在照看。”傅巧仙说,虽然她的工作地点在农村,离家又远,但全家人都很支持她。

  傅卫明是卫生院里出诊最勤的医务人员,他说:“29年来,我一直都在走村入户,这也是塔石乡卫生院的传统。一代代乡村医生都是这么过来的。”每年傅卫明至少出诊100次,鞋子走坏四五双。塔石乡最远的张村和珊瑚村与遂昌交界,从卫生院开车过去还需半小时,入村后再步行。常年在家的村民大概只有十几位。越是这样的偏僻山村,越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守护下去。”傅卫明说。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16人,守护1.4万村民健康 2020-07-23 浙江日报2020-07-2300010 2 2020年07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