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田野里长出“正高级”

  田野里长出“正高级”

薄永明 牢牢握住种业的“芯片”

  “我成网红了?”接起朋友的电话,薄永明急忙解释,“我就是一个搞育种的。”

  薄永明,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专家。近日,他作为农业企业家评上了“正高级农艺师”,成为我省首批“正高农民”。在薄永明的推荐表上,记者看到了一连串的专利和技术奖励,还有很多国家级的专家头衔。深耕瓜菜育种28年,薄永明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领域里的“能人”。

  忽然受到外界如此关注,让薄永明有些不自在。他坦言,做育种这个行业,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守住自己的一角静谧。

  为了1%的成功,付出100%的努力

  初见薄永明,便看出他不是个常年坐在办公室里的人。黝黑的皮肤、精瘦的身形,这是常年日头下奔走留下的印记。

  “育种的人,就是要常年泡在田里。”薄永明说,公司有100多亩的试验田位于鄞州邱隘镇,种植了西瓜、青菜等十几种瓜果蔬菜类作物,共有上千个品种。像“美都”这样的优质高产西瓜品种就诞生于试验田里。

  近几年,“美都”凭借较强的抗病性和耐储运特点,走出宁波走向全国,成为农户心中响当当的“宁波制造”,已占据我国南方冬季大棚西瓜95%的市场。

  “育出一个好品种,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可以说,为了1%的成功,要付出100%的努力。”薄永明说。

  企业要发展,技术是第一驱动力

  1988年,薄永明被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市种子公司工作。2012年,他走出了舒适区,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微萌”。

  薄永明对人才求贤若渴。公司成立第二年,他就从美国引进分子生物领域专家巫水钦博士。2018年,又从浙江大学引进了张明方教授“蔬菜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团队”,创建了我省种子行业唯一的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目前,公司的研发团队已有50多人。

  在科研领域,薄永明也不惜重金投入。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作为研发资金,去年达到1000万元,还特意留出了10%的股份,用于奖励优秀员工。

  在公司办公楼,有一间近700平方米的实验室,这就是累计投资300万元的分子育种实验室。“分子育种效率高、育种年限短,但对技术要求高、投入也大。”薄永明介绍说,以张明方教授为首,公司组建生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成立了分子育种创新团队。

  “企业要发展,技术是第一驱动力。”薄永明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公司有15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69个品种在申请中。

  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价廉的新品种

  薄永明总是说:“我们公司面对的是农民,要把他们服务好。”

  宁波市西瓜以“8424”为主栽品种,但一个西瓜品种种植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抗逆性差、品质下降等问题。“更新西瓜品种,提升宁波市西瓜产业竞争优势”是薄永明最在意的事。

  为了振兴宁波本地瓜,“微萌”经过多年精心选育,研发成功“提味”西瓜。2015年以来,“提味”在镇海、宁海、鄞州等一些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试种。2018年通过品种登记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在2019年举行的浙江省瓜菜新品种现场观摩暨十佳西甜瓜品种品鉴评选会上,“提味”西瓜获得省十佳西甜瓜品种第一名。

  “未来,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只会更多。”薄永明说,“微萌”的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中,要把种业的“芯片”掌握在手中,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价廉的新品种。

  “圣人见微而知萌。”这句来自《韩非子》的话,是“微萌”名字的来历,或许就是这种对未来坚定的信心,让薄永明寻到了一角静谧,踏踏实实做他的“非网红”。

马亚平 让茶叶拥有无限可能

  与其说马亚平是个茶农,不如说他更像一个茶界“发明家”。

  在诸暨市同山镇绿剑茶业有限公司展厅,柜子里展示的袜子、丝巾、毛巾,看上去并无特别。马亚平饶有兴致地介绍,这些都是提取茶多酚等有益成分加入到棉纤维中,织出的“茶袜茶衣”。

  从事茶产业40多年,从一名普通的茶叶技术员,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掌门人”,马亚平多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参与的“一种茶叶植物染料染绵纤维的方法”更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制绿茶、制红茶,精耕春茶、挖掘夏秋茶,开发茶叶深加工、发展茶旅游……围绕茶叶,马亚平不断给自己“找事儿”。他说:“这片叶子,我要用一生去琢磨。”

  带着水壶跑市场

  早在做茶初始,马亚平就想研制一款属于自己的茶,申请专利,注册商标。马亚平的目的很简单:“好喝又好看”,这也是“绿剑茶”研发的初衷。为了打响“绿剑茶”品牌,马亚平经常带着茶叶去参加各种博览会、推荐会。在上海推介期间,他每天带着水壶到公园泡茶给老茶客喝。一些老茶客慢慢被马亚平的诚心打动,给茶叶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马亚平如获至宝,不断改良“绿剑茶”。经过改良的“绿剑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影响辐射至江苏、北京、广州等地。

  绿茶推广成功,马亚平又瞄准了红茶。这些年,马亚平带领团队研发的红茶品牌“绿剑古越红”,连续两届获得“浙茶杯”金奖,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脚上有泥土,手上有茶香。从实践中摸索积累,马亚平的理论知识越来越丰富。担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绍兴综合试验站站长的他,近10年已获得国家专利12项,主持科研推广项目14项,还受聘成为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绿色食品——茶叶》等行业标准和《浙江绿茶》等地方标准的制定。

  让夏秋茶变成宝

  “茶叶、袜子、同山烧,都是诸暨的特产,能不能把这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结合起来,既为企业增效,又为农民增收。”这是马亚平在思考的问题。他着手布局开发茶叶的深加工产品,让长期被市场忽略的夏秋茶迎来了“春天”。

  “从夏秋茶中提炼茶多酚,经过加工可形成多种颜色。”马亚平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联手,提取茶多酚等有益成分加入到棉纤维中,织出的茶袜、茶毛巾等,不仅环保还具有除臭、抗菌等功能。马亚平还将茶叶与同山烧生产技艺结合,研发出别具一格的茶叶酒。另外,还开发了茶叶手工面、茶叶年糕等一系列大开脑洞的产品。这些茶叶周边产品,不但质量好,而且价格划算,深受消费者欢迎。

  把农民带动起来

  走进诸暨市同山镇绿剑村,茶山合围,绿意盎然。10年前,马亚平在这里建立了“绿剑茶文化科技园”,成为绿剑茶文化中心,也是产品科技创新中心。如今,马亚平又着手在这里开展品牌兴茶、科技兴茶、文化兴茶的茶旅实践。

  种植70多个茶树品种的品种园,先进的名优绿茶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手工体验不同的茶类茶品制作……这些构成马亚平心中的“绿剑农业梦想小镇”。“春品绿剑茶,夏尝时鲜果,秋赏红高粱,冬饮同山烧,还可以开展茶道、茶艺培训等,让爱茶人及游客都想来。”

  为了带动茶农共同致富,早在2003年,马亚平就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家跨区域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分布在金华、杭州、绍兴、温州及福建、江西等地,建有茶叶生产基地3万余亩,联结茶农1万多户。

  马亚平还被浙江大学茶学系授予“功勋讲座教授”荣誉称号,已连续10多年为学生义务授课,将泥土的芬芳带进课堂。

  从曾经的茶界“小学徒”到如今的“老匠人”。马亚平所做的,唯有一件事,那就是竭尽所能让茶叶拥有更多可能。

娄建英 从“门外汉”到育种专家

  “你怎么还不休息?”晚上10时,坐在书桌前梳理种子样本的娄建英,又被家人念叨注意身体。

  从高中毕业后在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打杂,到现在成为公司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娄建英不断给自己“充电”,由“门外汉”成长为育种专家。如今,她主持选育的“争春”“晓春”品种,已经在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推广55万亩,为农民增收约2.4亿元,成为全国早春甘蓝的主栽品种。

  虽然已经有6个新品种握在手上,51岁的娄建英仍然没有放松。她说:“科研的路,走得越长,越想走深。”

  “我就像块海绵,不断吸收经验”

  神鹿种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温州菜篮子集团下属种子公司,1989年,高中毕业的娄建英进入公司打杂。“端茶倒水啥都干。可是日子长了,总觉得一身的劲儿没处使。”娄建英告诉记者。

  那时,公司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些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一些优良蔬菜品种,需要有人专程过去学习栽培要领,娄建英自告奋勇前去。

  钻进野外基地大棚,滚滚热浪袭来,没多久衣服就湿透了,但专家口中那些名词,是娄建英闻所未闻的。她顾不上汗流浃背,“只想要知道得更多”。

  此后,因为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一线,娄建英没少跟专家打交道。“我就像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先进经验。”娄建英笑言。

  “失败是田间最常见的事”

  渐渐地,公司鼓励娄建英加入新品种选育队伍。开始娄建英团队主攻包菜,学名甘蓝。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长途运输包菜、增强包菜抗病性等新需求不断出现。娄建英团队要做的是,开发培育出更多新品种。

  为了选育某一特性的包菜,需要从数百个已有品种中挑选接近这一特性的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有的时候,不同父本和母本间的排列组合,多达数千种。

  “至于这些排列组合能否擦出火花,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选育过程中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失败是田间最常见的事。”娄建英每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育种基地度过。尤其授粉期间,她与团队成员更是寸步不离基地,“制种过程,要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内进行,一只来路不明沾了其他品种花粉的蜜蜂闯入,都可能坏了大事。有时,父本的花期赶不上母本的花期,还要紧急人工干预。”

  在与一些专家的交流中,娄建英得知利用雄性不育系做母本进行杂交种子生产,可减少人工劳动量,并提高种子纯度、避免亲本流失。于是迅速启用雄性不育系制种,从而大幅度优化品质,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

  “育种工作要一代代人做下去”

  在娄建英看来,育种工作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做下去。过去,神鹿种业公司招的年轻人,留下的不足三分之一。她暗暗下决心,要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如果没有娄老师,我恐怕早离开了。”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张景丽,4年前加入神鹿种业公司。“整天泡在野外基地,还迟迟出不了成果。”张景丽一度十分迷茫。

  “别急,慢慢来。”娄建英一有空就找张景丽谈心:“你的起点不知比我高了多少,我当年参加工作时,仅仅是一名高中生。”为了尽快帮助张景丽成长,娄建英恨不得把30年来积攒的经验倾囊相授。“只要我碰到问题,娄老师总是第一时间耐心细致地为我答疑解惑。”张景丽说。在娄建英帮助下,张景丽已顺利晋升为农艺师。

  为了培养团队成员的职业获得感,娄建英还经常带他们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科普宣传等活动,并常态化开展“科技助农增收送服务”,为有需求的农户赠送种子。

  “我们一起努力,我相信,接下来的荣誉属于你们。”得知自己获评正高级农艺师后,娄建英这样对团队成员说。

麻剑雄 做“东兔西移”搬运工

  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蜿蜒曲折的半山腰上,蓝顶白墙的兔舍十分显眼。

  麻剑雄的公司距离普安县城2公里。站在办公室窗前,绵延群山望不到尽头。他告诉记者,要让这些兔舍从大山里生长出来,拔掉人们世代的穷根。

  “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这是普安县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眼下,“浙系长毛兔”作为普安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正在快速成长。

  浙江“东兔西移”离不开“浙系长毛兔”的培育人和产业推广人麻剑雄。2015年初,他作为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带领技术团队帮扶贵州贫困地区发展长毛兔产业,担任贵州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至今,当地已有2005个贫困户共7452人,通过养长毛兔摘帽脱贫。

  一生与兔结缘

  即使不认识麻剑雄,也能在最初接触中了解他的事业一定与兔子相关。

  他的微信头像是两只灵动的长毛兔,他的微信名带有“兔”字。就连他使用的微信表情包,也是一只憨态可掬的漫画长毛兔。

  麻剑雄将长毛兔的研究和推广看作一生的事业,或许与儿时的记忆有关。

  嵊州是有名的“长毛兔之乡”。生长在农村的麻剑雄年少时就负责喂养家里的20多只兔子。“每天放学后,背上竹篮去山上割草,然后喂完兔子才能做作业。”麻剑雄告诉记者,那时村民家里多少都养着几只兔子,一年到头的油盐酱醋全靠卖兔毛的钱,许多农家孩子的学费和书本费也依赖兔子。

  麻剑雄说,这样的景象印在他脑海中。1987年,即将迈入大学的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浙江农业大学畜牧专业。

  毕业后,麻剑雄在嵊州从事长毛兔育种工作,很快崭露头角。没多久,他就担任了市畜产公司下属的种兔场场长,全身心地投入长毛兔新品种选育和推广。

  屡屡攻破难题

  麻剑雄介绍,良种长毛兔曾经依赖进口。上个世纪80年代,德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种兔,兔场要花费每只300美元的价格从国外引进。

  “良种兔掌握在别人手里,可不就是被‘卡脖子’。”麻剑雄心里清楚,优良的兔种才是长毛兔产业发展的秘密武器,也是降低成本助农致富的最好路径。于是,他负责实施 “浙系长毛兔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项目,潜心研究种兔的选育,并最终育出“浙系长毛兔”,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毛兔品种,产毛量、绒毛率、种兔主要生产性能等均居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2004年,麻剑雄具体负责创建了国家级长毛兔产业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绍兴综合试验站和省级长毛兔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长毛兔良种繁育、技术服务、疾病防治等体系,服务面覆盖全市、辐射全国重点兔毛产区。2012年,麻剑雄带领创新团队取得的“浙系长毛兔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西行助农脱贫

  近日,长毛兔“理发”,普安兔农又迎来一次收获季。

  普安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宁波市镇海区结对帮扶县。2015年,在对口扶贫协作单位和浙江新大集团的牵线下,麻剑雄带上他的长毛兔开始“西游”。

  当年3月,普安县与浙江新大集团合作成立了贵州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麻剑雄担任公司技术负责人。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小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建设长毛兔养殖小区,对贫困户发展长毛兔养殖实施引种、建舍、建笼、种草等补助扶持。从此,普安成了麻剑雄的“第二故乡”,一年当中大部分时光,他都待在普安。

  “从最初养13只到目前养2000多只,每年纯收入有20万元。”普安高棉乡长毛兔养殖大户代太榜告诉记者,当地许多农民特别是妇女都告别了外出打工,而是在家边带孩子边养兔,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

  “今年3月,普安长毛兔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已经开工。”麻剑雄说,全产业链保证了普安县生产的兔毛,能够在当地消化,从而让大山里的产业根基扎得更深一些。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田野里长出“正高级” 2020-07-22 浙江日报2020-07-2200007;浙江日报2020-07-2200009;浙江日报2020-07-2200018;浙江日报2020-07-2200010;浙江日报2020-07-2200020 2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