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一序千古魏晋风

  习字之人,心中自有一片圣土。《兰亭序》便是这一方圣土上的巅峰。

  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邀集朝野群贤共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盛大的修禊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欣然作序,写下了名震千古的《兰亭序》。

  时光流转,文脉绵延。1600余年后的今天,《兰亭序》这件源自古代的书法和文学作品,已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代表作和其在正书、草书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被后世尊称为“书圣”。

  《兰亭序》如何写就?真伪何辨?至今仍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由此衍生的王羲之传说,丰富了一代代老百姓的记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和研究已有30余年的赵雁君带我们走入绍兴,探访《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的高妙和文学造诣上的高深,徐徐展开一个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传奇故事。

书圣故里 留风遗韵

  纵观中国书法史或文化史,王羲之都像一则“神话”。溯源而上,寻踪《兰亭序》的第一站,便从它的作者开始。

  王羲之,生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原籍山东琅琊(今临沂)。他出生时,西晋王朝已经危在旦夕,王氏家族随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迁至建业(今南京)定居。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王羲之出仕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任上四年,随即致仕归隐,以游观东土诸郡山水为乐,终老于嵊州金庭,享年59岁。

  我们来到了位于绍兴市区蕺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的书圣故里历史街区。这里前街后河,山明水秀,台门里弄尽显浓郁的江南风情。两旁商铺林立,小桥流水,一路徐徐走过,青石板路的尽头,一座黄墙黛瓦的房子,便是王羲之的故宅——戒珠讲寺。

  故宅为什么变成了寺院?面对我们的疑问,赵雁君将戒珠讲寺的得名娓娓道来。

  相传王羲之有两样所好,一是爱鹅,一是癖珠。王羲之为了让十指灵活有力,随身佩带一颗晶莹剔透、珠润玉圆的明珠,不时握在手掌中,来回摩挲。一日,王羲之失落宝珠,怀疑是一老僧上门所窃。老僧无端遭受不白之冤,有口难辩,抑郁而终。数日后,王羲之发现宝珠竟是自家白鹅误吞,错怪了老僧,懊悔不已。自此他戒绝了玩珠之癖,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僧人,于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园的山林一并捐给了佛门建寺庙,并亲笔为寺庙题写横匾“戒珠寺”,悬挂门上,用来悼念僧人,也告诫自己。

  走入其中,赵雁君感慨地说:“1985年,第一届兰亭书法节在这里开幕。那时候,我还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与绍兴书协的代表一起站在右边第三个荷花池这个位置。那些画面,还记忆犹新。”兰亭三月,翰墨飘香。如今,35年坚持举办的兰亭书法节,已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书法盛会,也铸就了绍兴古城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门口这个池塘叫墨池。”走出故宅,赵雁君带我们来到了儿时课本故事的出处。相传,王羲之习字勤奋,日积月累,染黑了自家门前的一池碧水。“你们回头再看看这整条街,到处都是王羲之的故事。”他说。

  翻开绍兴厚重的历史画卷,故址遗迹俯拾皆是,名人雅士灿若星河。王羲之传说,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特色鲜明的一个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群。2011年5月,王羲之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如赵雁君所说,从街区内的各个地名,就可以清楚地知晓这些生动的故事。

  题扇桥,讲的是王羲之经过桥头,为没有生意的卖扇老婆婆在扇面题字而迅速畅销的“带货奇闻”;躲婆弄,说的是王羲之帮忙卖扇成功后,为了躲避上门求字的老婆婆而藏身的狭小巷弄。

  路过笔飞弄时,赵雁君又补充了一个传说。王羲之不肯把字轻易送人,却仍有人求字。有一富商做通了王羲之邻居的工作。邻居知道王羲之喜大白鹅,送鹅成功求得字。当富商去邻居家拿字时,刚好被王羲之撞见,王羲之极度懊恼,连声说“我今后再也不写字了!”于是一把抓起那支笔,向书桌上一掷。不料,那笔从桌上弹起,穿破窗纸,沿着窗外弄堂向前飞去。这条弄堂,后人把它称作“笔飞弄”。

  如今,古色古香的书圣故里,依旧飘散着老绍兴浓郁的市井风情。蕺山街东边,小河依旧流淌,墙上印着《快雪时晴帖》等王羲之的知名作品;临街铺头里,卖着旧书的老先生摊开宣纸,不时写上几笔……古越遗韵,千年绵延不绝。

兰亭雅集 畅叙幽情

  一帖《兰亭序》,风流冠千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寻访兰亭,只为近距离感受这《兰亭序》的奥妙。

  “兰亭的竹子真秀气,细细长长的。”跟着赵雁君走入兰亭景区,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大片竹林,毛竹、淡竹、紫竹,品种繁多,悠然淡雅,正应了当年王羲之笔下那“茂林修竹”的胜景。“后人来了发现,这里没有崇山峻岭,周边只有一些小山。所以‘此地有崇山峻岭’可能是古人的一种修辞,也可能是王羲之喝醉了。”赵雁君的一席话,听得大家会心一笑。

  在景区内边走边聊,《兰亭序》广为人知的故事经赵雁君徐徐讲来,颇有画面感:《兰亭序》诞生于一次风雅的名士聚会。那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大好时光,王羲之借修禊之名,邀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如谢安、谢万、孙绰、徐丰子、王彬子、王徽之等,共计四十二人,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雅集活动。

  行至景区内的“曲水流觞”景点,几位穿着古装的少女站在蜿蜒溪流的两侧,溪流里漂流着酒杯,赵雁君也在石头上坐下,端起从水中舀起的酒杯,模拟着当年的礼仪。“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人自由地分坐在一湾曲水的两侧,一边承袭古老习俗,去水边祭拜、洗濯,以消除不祥,行祓禊之礼;一边仿照前代文人的聚会仪式,把酒杯放在溪水上游,任它顺水漂移,漂移到谁的面前谁就持杯饮酒,此所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之戏。活动结束,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十六人诗未成被罚酒各三斗,三斗即三觥,一觥相当于今天半市斤,酒为绍兴黄酒。”赵雁君接着解说,赋出的三十七首诗当场汇成一集,由东道主王羲之作序,嘉宾孙绰作后序。两序最初皆无标题,孙序后来被称为《兰亭后序》或《三月三日诗序》等,王序后被称为《兰亭序》或《兰亭集序》《兰亭诗序》《兰亭文》《兰亭宴集序》《禊帖》《兰亭帖》等。

  相传,雅集当天,王羲之的序文只是一通酒后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的随意率性草稿,但是酒精的神奇作用,使王羲之的书写水平超常发挥,聚会过后数次重写都难以重回巅峰。至于文稿,也是王羲之殚精竭虑之作。这就使《兰亭序》成了书文双绝、享誉后世的千古绝唱。

  “这次文人聚会的兰亭雅集成为一次名垂青史的文化盛会。‘兰亭’也由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书法地标,其作为诗意人文精神的符号一直成为文人雅士心中的圣地。”赵雁君说,“兰亭雅集”的遗风作为古人馈赠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直流传至今。

  《兰亭序》传承有多广?看看景区里那块知名的“祖孙碑”就知道了。景区内有一御碑亭,八角重檐,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朝原碑,距今已有300多年。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爷孙两位皇帝都要来‘打卡’,看来兰亭在古代也是个‘网红’景点!”景区里,一位10岁的小游客由衷感叹。

翰墨留香 千秋芳菲

  《兰亭序》写成之后,王羲之视若珍宝,一直留付自己的子孙传掌,传至王氏家族七世孙智永之手。智永因家贫出家,无后可传,临终前将《兰亭序》真迹传于弟子辨才。从此,《兰亭序》真迹走出家族,流入社会。

  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自然不会放过《兰亭序》,究竟真迹是怎么到了唐太宗手里?赵雁君带我们来到了位于绍兴市平水镇寺里头村的云门寺(旧称永欣寺)。有着千年历史的云门寺,便是这个故事的发生地。

  据传,“《兰亭序》的真迹,很长一段时间藏在这里的房梁上。”赵雁君说,据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当时,做监察御使的萧翼打扮成书生模样,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壁画,辨才见到这位气宇非凡的游客,请其入房,经过评文述史、饮酒作诗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后来萧翼将随带的王氏真迹请辨才欣赏,辨才也放松警惕,出示了《兰亭序》真迹,看后不再藏入房梁,把它和萧翼带来的二王杂帖放在一起,有心的萧翼趁辨才外出之机将《兰亭序》揽入怀中,即遣永安驿送至京师交到唐太宗手里。

  赵雁君认为,唐太宗拿到《兰亭序》真迹后,做了两件好事、一件坏事。好事之一是安排宫廷专职搨书人冯承素及汤普彻等,用双钩填廓方式摹拓(响搨)出若干副本;好事之二是安排手下擅书大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通过临摹得若干临本。至于一件坏事,就是在临终前要求儿子高宗,将《兰亭序》真迹以玉匣陪葬昭陵,从此《兰亭序》真迹永远消失于人间。《兰亭序》的这个结局,加快了多种版本在世间的流传,也使《兰亭序》真迹的神韵和风采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流传至今的所谓天历本、定武本、黄绢本等相传即出于虞、欧、褚等人之手,一般称为‘临本’,而冯承素的双钩本称为‘搨本’。‘临本’也好,‘搨本’也好,唐太宗全部把它们赏赐给了‘诸王、皇子、近臣’,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兰亭序》的接受面,也扩大了《兰亭序》的社会影响,堪称功莫大焉。”赵雁君说。

  《兰亭序》被唐太宗尊奉为“古今法帖第一”以后,南宋年间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已然成为后世书法传统的经典。细细品读神龙本《兰亭序》(神龙本,即传为冯承素摹双钩硬黄纸本,因帖首存有“神龙”印的一半面得名),其独特至尊的美学价值和前无古人的艺术创造,足为后世法则。这一趟寻访之旅,无论是在书圣故里的王羲之陈列馆,还是在兰亭景区内的书法博物馆,王右军祠墙壁两侧依次排开的历代名人碑刻,我们都能欣赏到这些出自不同年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兰亭序》。这些特色鲜明的作品,无不展现着作者对《兰亭序》的独到见解和个人风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自《兰亭序》诞生以来,王羲之书名日隆,唐朝一代冠以“书圣”头衔,而书法史最终也以“书圣”之尊将其载入史册。究其根本在于:王羲之革新旧体、创立新风,以古体之规矩,开崭新之面目。其楷书、草书及行书为中国书法发展史提供了从技巧到风格的传统范式,堪称后世书法流派发展的百代楷模。

  然而《兰亭序》的精妙,绝不仅仅在于书法技艺,它的文本也得到了后世高度关注,文章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放浪形骸、老之将至、情随事迁”……作为成语一直流传后世。

  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能读懂《兰亭序》这篇锦绣文章的独特内涵和高超造诣。

  这篇脍炙人口的精妙散文,从兰亭山水之优美写起,记叙了聚会游宴之欢乐,由记叙到抒情再到议论,全文情景交融,整饬而疏散,清新又华彩,抒发了无限的人生感慨。文章的核心主旨就围绕人如何看待生死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王羲之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和生命意义的憧憬是人的觉醒,“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思想,既有文化的反省,也有哲学的思辨,表达了他那种超迈的宇宙观和豁达的人生观,因此,人生在世应该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王羲之给我们揭示的这一思想,正是《兰亭序》文本传递给后世的文化意义,如果把它放在历史文化的大视野中,恰恰印证,那是一个人心觉醒的时代。

  《兰亭序》涉及文学、哲学、美学、民俗等方面的广泛影响,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渐行渐生为一种语言意象。赵雁君感叹:“说不尽、道不完的《兰亭序》,作为中国文化形态的标志和符号幸得永生。”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一序千古魏晋风 2020-07-16 浙江日报2020-07-1600016;浙江日报2020-07-1600019;浙江日报2020-07-1600012;浙江日报2020-07-1600017 2 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