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三种视角
看懂“双循环”

  如果要梳理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双循环”应该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

  如何理解“双循环”?上周起,本报深读版推出“构建双循环 开辟新格局”系列观察报道,先后刊发三篇观察报道,分别从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内需动能释放、进口产业链培育等角度对双循环新格局做了初步探讨。

  千言万语道不尽,而企业往往有最灵敏的直觉。最近,和一位知名浙商偶然聊起“双循环”,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巨大机遇!”话虽不多,意蕴无穷。诚然如此,对众多企业家而言,“双循环”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体饱满的大时代机遇。

  机遇就在眼前,但,知行合一仍需准确把握。而无论是从企业实践角度,还是从构筑政策支撑体系角度,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双循环”,至少需要三种视角。

  第一是底线视角,看清的是环境。

  毋庸置疑,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成长阶段。与改革开放前40年相比,当下的中国经济、中国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变量。特别是国际环境,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它注定是不平静的。对此,中国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加快锻炼极限生存能力。尤其是偏重出口的外贸企业,必须要换一种眼光看待内需市场,在千方百计稳外需、拓外需的同时,尽快长出另外一条腿来,“两条腿”走路,有备方能无患。

  第二是开放视角,看清的是方向。

  尽管当下全球化因种种原因受挫,但全球化始终是大势所趋,我国也多次对外郑重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对“双循环”绝不能有任何割裂式的理解,“双循环”一定是国内国际一体化的“双循环”。特别是对外贸企业而言,“双循环”并不能理解为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而是意味着,所有市场主体,尤其是外贸企业,都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布局与运营。这就需要新的能力。

  这是一种全球化的能力,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运营配置的能力。近年来,浙江推出了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计划,就是在培育这种能力,浙江经济舞台上也已经涌现出吉利、万向、均胜、卧龙等一批本土民营跨国公司。笔者相信,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筑,名单上的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数量还会不断增加。

  第三是长线视角,看清的是未来。

  风物长宜放眼量。“双循环”的提出,既切中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更是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换言之,我们需要一个长周期的视角,才能准确理解把握“双循环”。

  从长线视角去看,不难发现,构筑“双循环”,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使然,是中国经济从“世界工厂”阶段到“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并举新阶段的演进。在“两个世界”的新阶段,中国内需市场已经是世界级的,任何一家企业,只要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就一定是行业内的“世界级选手”。而且,中国内需潜能仍处在加速释放阶段,消费升级持续推进,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谁能率先读懂这个市场的消费者、谁能引领这个市场的消费潮流,谁就一定能成为世界级企业。

  近水楼台先得月,面对如此机遇,本土企业怎能错过呢?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三种视角
看懂“双循环”
2020-07-14 21111309 2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