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进有出到优进优出
“浙”里双循环如何内外兼修
本报记者 祝梅 翁杰 王世琪
对外贸大省浙江而言,如何加速构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政策支撑体系,既关系到外贸企业向内的效率和质量,也考验着政府、平台、企业能否破除障碍,合力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构建起自身的竞争优势。
从开拓内需市场到补链、强链,浙江正加大力气畅通企业在内需市场的流通血脉,解决市场准入、渠道拓展、供应链构筑等问题,帮助企业更平稳地“软着陆”。而在不断挖掘、释放内需潜力的同时,浙江也正以全新的定位来审视和挖掘全球市场的机遇,着力打造有进有出、优进优出的“双循环”生态。
问市场
如何敲开内需之门
外贸企业拓展内需市场,有四个字很关键:适销对路。“适销”,就是要求企业抓住国内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调整和技术研发;“对路”,则需要企业找到敲开国内市场的那扇门,建立面向国内市场的营销网络。
寥寥四字,要做到却绝非易事。省商务厅商贸运行处副处长李江波告诉记者,去年起,他们曾多次前往省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运营国内市场经验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营销渠道不畅等成为企业集中反馈的痛点问题。
“很多企业长期做外贸订单,对国内市场的流通方式不了解,有的企业听说过‘打造爆款’,但具体要怎么做却很陌生;有的企业在日韩市场做得很好,也进了国内商超,但消费者对它的品牌不熟悉,购买欲望不强。”李江波认为,在鼓励外贸企业自主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当好“引路人”,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引。
今年6月下旬,省商务厅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若干意见》,在构建国内营销网络方面,浙江充分发挥自身电商资源优势,提出要借助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新兴方式推动外贸企业向线上销售转型,同时支持淘工厂、网易严选、联华鲸选、顺丰优选等平台深化与全省产业集群企业对接合作。
政府指路,平台架桥。今年4月,阿里巴巴推出“春雷计划”,阿里1688批发网在两个月内接收全国4万多家外贸工厂入驻。温州鞋企德赛集团就是其中的一家。德赛集团电商总经理卓旭旭介绍,公司外贸订单本来已经排到今年4月,但受疫情影响,海外市场的春季单鞋订单被取消,直接导致出现较大损失,因此他们决定将原先外贸份额中的近四成业务转向内销市场。
“我们在线上线下有一些内销布局,但原有渠道消化不了这么多产能。”卓旭旭告诉记者,温州市政府联合1688在“温州优品”专区推出1亿元产地进货补贴,全国采购商可以8折采购温州货,加速了企业拓市场的进程。企业也基于平台洞察的用户需求数据,从版型、款式、颜色等方面量身定制更适合内需市场的产品。“比如,日本消费者喜欢的小尖头、小方头的男士皮鞋都比较长,但国内的男性消费者不喜欢太长的鞋型和太尖的鞋头。”她说。
“相较而言,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向内转的速度会更快。”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总经理汪海认为,外贸企业在转向内贸市场时需要进行产品线、市场规划的调整,但依托平台对国内市场的数据洞察,企业“不用自己跳进水里去扑腾”,而是可以和平台一起去探索如何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供应、生产端的调整。
阿里巴巴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浙江有10万余家外贸企业借助1688批发网拓展内销。“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市场的意愿比较强。我们会对商家进行分层指导,有现货能力的进行现货生产对接,有开款能力的给予数据支持引导生产,但大部分工厂希望从它们更熟悉的接单方式切入,先在内贸市场找找感觉。”阿里内贸事业部外转内项目负责人张翔告诉记者,平台正与一些制造能力强、转型意愿强的浙江核心外贸企业进行产品内测,针对消费品开放零售、批发等多条销售通道,同时布局夜市经济、社交分销以及直播MCN机构等多样化渠道。
“线上线下都讲流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李江波认为,网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为外贸企业打通了直接面对消费群体的销售渠道,而进商场、超市、社区等线下举措也加速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连接。就在最近,省商务厅还将联合杭州大厦举办一场外贸商品进商场活动。此外,全省首批已摸排近400家外贸企业,将于近期入驻浙江省政采云平台。
“浙江一直很关注外贸、内贸的融合发展问题,此番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入局刚好契合浙江消费市场的升级进程。更多高性价比的供给,有望激发出新的消费增量。”李江波表示,除了要知道“消费者要什么”,消费的新场景、新热点也需要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重新定义,政府部门也将持续在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实现“1+1>2”的效果。
问产业 怎样链起关键环节
在前不久的浙洽会上,国际医药产业巨头阿斯利康正式“落子”杭州市下城区——签约了中国东部总部。“在前期对接过程中,当地区政府表现出的诚意和服务效率让我们感动。”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黄彬坦言。但更让他们动心的是,作为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第二大市场,公司在浙江地区每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25亿元。
“这样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是每个外资企业都想牢牢抓住的。”黄彬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市场开拓的需求,他们计划在浙江打造一个诊疗一体化的全闭环生态产业,而不仅仅是建一个工厂或者销售公司。具体来说,他们将把生命健康产业和数字经济、5G技术等相结合,实现从治疗前的预防诊断,到治疗中的用药和手术,以及治疗后的康复全产业链延伸建设。
外资企业纷纷抢滩国内市场,这为浙江畅通国内产业链的“内循环”创造了机遇。为抓住产业链这个“牛鼻子”,浙江越来越多地方党政“一把手”正成为“链长”。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处长梁志良介绍,去年8月浙江在全国首创产业链“链长制”,要求各开发区确定一条产业链作为试点,链长由该开发区所在市(县、区)的主要领导担任。
近一年来,各地开发区首批“链长”纷纷亮相:在海宁,当地市长担任了泛半导体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并设立发展专项基金;在兰溪,当地五大主导产业均由一名市领导负责,来牵头组织产业链精准招商和重大项目落地……
去年进博会期间,总投资128亿元的浙江平湖中意直升机项目在嘉兴正式开工建设。投资方上海正阳集团董事长邹建明介绍,他们将与意大利莱奥纳多集团深入合作,在平湖建设两条AW系列直升机生产线,预计项目投产后可年产直升机150架、年产值160亿元。
通过引入高质量外资,浙江主导产业加速补链强链,构建更畅通的“内循环”。“以平湖项目为例,它对平湖乃至浙江的航天航空产业就至关重要。”省商务厅外商投资处处长高秀玲表示,项目配套建设通航机场,将有助于浙江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供应商和相关现代服务业产业。
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安全风险陡增。“而随着‘链长制’深入实施,浙江正在努力化解这种风险,让‘缺个零件,停一条生产线’等情况减少发生。”梁志良介绍,疫情期间他们进一步推动开发区产业链的“链长制”建设,确保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闭环运作,保障企业生产的完整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驾护航。
充分激发内需市场,除了各种生产要素外,外企的先进管理模式同样是浙江企业心向往之的。在今年的浙洽会上,省交通投资集团旗下的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与多家国外相关企业进行接洽,希望以此补上自己在轨道交通运营上的短板。
“这些年,国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如何既保证线路设施设备的安全,又合理控制维护成本,是我们面对的一大难题。”陈华说,而在这方面,欧洲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并挖掘和沉淀了大批数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正与德国罗贝尔公司洽谈大小型养护机械项目,同时也希望找到与更多国际优质轨道运营公司进行合作的机会。“相信他们的经验加上我们的市场,将会实现双赢。”陈华说。
问生态 内外促进怎么形成
扩大内需不等于放弃外贸,国内大市场形成不等于放弃国际竞争。构建“双循环”格局,意味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国内大循环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大循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能够提高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认为,在这个新阶段,开放应该是全面的、深入的。要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使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对浙江而言,这本质上是新一轮“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机遇期。为了把握机遇,我省积极打造开放新生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今年5月31日上午,X8020次“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启程,驶往13000多公里外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这是今年发车的第200列“义新欧”中欧班列。如今,“义新欧”已经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纽带,截至5月底,“义新欧”中欧班列发送标箱数同比增长72%。
“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上,取得新优势,是我们推动‘双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正从数字领域交流合作、物流、产业链等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
今年6月,省发改委与浙江银保监局联合主办了浙江省服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银企对接会,对接会上,14家企业提出共计48.4亿元融资需求,并与相关银行进行了有效对接。“类似对接,能够更快更好地促成我们与境外银行的合作,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我们在海外布局产业链。”宁波力勤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该企业正在印度尼西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东欧国家博览会等为代表的高能级平台搭建,还是从政策、金融等领域帮助浙商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浙江正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中。
在这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期中,浙企也面临着身份的转变。在“双循环”格局下,曾经撕掉品牌在国外市场“赤膊上阵”的浙江外贸企业,面临着国内市场贴上品牌竞争的局面。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对这些寻求转型的浙企而言,首先要想办法在对外开放中获得主导地位,在更为熟悉的国际市场中淬炼出“硬实力”。
慈溪市悦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鑫颇有些“先知先觉”。作为国内外知名小家电品牌的代工企业,悦达很早就在代工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竞争优势。“我们的每一款产品都与客户共同研发,这是我们选择合作客户的底线。”郭鑫说,公司客户都向企业派驻了科研人员,在实现高水平代工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出一支实力过硬的研发团队。如今这支研发团队成为其参与国内竞争的重要筹码,目前该公司正积极筹备设立国内自主品牌,准备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
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自觉行动,促进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成为浙江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