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爱书籍的城市遇上阅读习惯的变迁,看慈溪如何——
跑好全民“阅读马拉松”
本报记者 董小易 通讯员 张天叶
这两天,无论你走进宁波慈溪横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是来到崇寿镇傅家路村先锋驿站,或是漫步至明月湖畔的城展馆、网络文化中心,都会发现一个崭新的橙色身影——标有“甬·书循环”项目的书架,上面放满了由市民及各单位捐赠的图书。
书架边,不时有人驻足,“在繁忙枯燥的生活中,随手拿起一本书,可以给心灵一个停靠的地方。”32岁的陈烨,往书架里投入一本《活着,不着急》,又借阅了一本《父亲》。
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慈溪给出了答案:在乡村书房,有村民阅读的身影;在学校教室,有孩子求知的目光;在“稻读公社”,有阅读爱好者分享读后感受,在街边店角,有“书循环”的书架,让知识在这座城市中循环……
城市因书香而美丽,因阅读而充盈,凭文化而富有,近年来,慈溪积极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为“书香慈溪”筑牢根基。今年是慈溪开展“全民阅读月”的第20个年头,20年来,阅读的人群、习惯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面对碎片信息对注意力的争夺,慈溪如何跑好这场全民阅读的马拉松?记者走进慈溪,探寻答案。
培育阅读氛围
从“一个人的事”
到“一群人的事”
在宁波慈溪,有一家非常知名的阅读民间组织——“稻读公社”。“稻读公社”取“稻可果腹,读亦润身”的寓意,由一群热爱读书的人发起。这是一个以分享阅读为主旨的网络社区组织,成立于2016年10月28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同时还有线下活动平台。目前,该组织已有2万余人,打造了83个线下实体“公社”、18个“稻读书房”、1家“稻读书城”。
如何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从碎片信息中将人“拉”出来?“稻读公社”有自己的办法——“每天阅读一小时”行动。
“我们把读者分成不同组别,每组由群主负责,督促组员每天阅读一小时。比如社科群,通过每天写一句话笔记,每周分享一本书等方式,促使组员主动学习;文学群,通过交流阅读感悟、写读后感、领读书籍,进行有效阅读;绘本群,通过音频分享、线下活动,带动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稻读公社”副会长汪燕红说。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让大家都有参与感,“稻读公社”把服务越做越细。“有人喜欢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内容交流,引起共鸣、愉悦情绪;有人喜欢‘剧本杀’,把书里的内容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深化了解;有人喜欢朗读、分角色朗读来进行趣味化阅读;有人喜欢阅读过程中能有机会接触作者,当面向作者提问、交流、沟通。我们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多方位了解群员的需求,及时跟进图书市场的变化,在线上引导群员进行各种分享,线下满足群员多样需求,比如积极组织作家分享会。”
今年6月初,“稻读公社”在宁波慈溪横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悦读廊内,组织了“人文走读系列——走进慈溪”横河站分享会,回眸横河历史,讲人文,谈景观,说风情,带领读者领略横河的人文之美以及新时代风尚。
疫情之后,“稻读公社”也进一步在线上发力,6月分别举办了稻读亲子绘本阅读线下活动、线上文学组活动、社科故事会直播等。
把读书这件“一个人的事”变成“一群人的事”,不只是“稻读公社”在努力。早在1983年,桥头镇就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农民读书协会,至今会员已发展到上万人,协会藏书超过3万册,举办各类农民、少儿读书活动200多次,参与人数10万余人,荣膺2018年度浙江省“书香城镇”。而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袁可嘉先生的故乡崇寿镇,也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创“为你读诗”栏目,举办每两年一届的袁可嘉诗歌奖评选和颁奖活动,营造了全民写诗、全民读诗、全民爱诗的浓厚氛围。
满足多元需求
从“一家图书馆”到“文化综合体”
由于疫情,慈溪市周巷图书馆缩短了开业时长,关闭了阅读区,仅开放了借还书区域,但前来借阅图书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一天大概会有七八十人来借阅图书,阅读氛围还是相当浓厚的。”副馆长莫郦娜告诉记者。
其实,在疫情前,作为一家“网红图书馆”,这里的人气就相当“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周巷镇不过21万人,周巷图书馆却是浙江省图书借阅量最大的镇级图书馆,每年借阅量超过5万册,平均每4人就会借一本书。2016年,周巷图书馆入选由省图书馆学会和浙江图书馆联合评选的“浙江省读者最喜爱的乡镇街道图书馆”榜单,连周边的居民都会专程赶到这里坐坐。
莫郦娜认为,周巷镇能够吸引大量市民走入图书馆的秘诀,在于新书精准、快速上架,还有丰富多彩的本地活动。“市民想看什么新书,可以直接到我们这里来‘点单’。以前图书从采购、采编,最长要3个月时间,现在我们加快流程,最快一个月市民就能在图书馆看到新书并进行借阅。相比省级、市级大图书馆,我们的书虽然体量不大,但很好找,也很新,流动起来灵活度更高。”
由于精准对接本地受众,因此周巷图书馆的线下活动参与度特别高。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读者群、活动群,针对不同的群体,每年会开展五十场左右的活动,比如“唱英语童谣”“解读《西游记》”“老年人计算机培训课程”“周末影院”等等,大部分活动名额放出来三四个小时就会被哄抢一空。
在设计阶段,周巷图书馆的定位就不仅仅是一座图书馆,更像是一座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45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细致地划分了少儿馆、成人馆、电子阅览室、视听共享室、展览厅、母婴室。莫郦娜告诉记者,市民很喜欢带着孩子来图书馆,因为图书馆设计成了四合院的样子,中庭是一块大草坪,把小朋友放在这里非常放心,也能让孩子从小就受到阅读的熏陶。
“小而美”的乡镇图书馆,以灵活为特色,而大一些的慈溪市图书馆,则从其它角度入手,吸引更多市民走入图书馆,深度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明显感觉到,读者的需求越来越难满足了。”慈溪市图书馆馆长李霞霞告诉记者,过去图书馆举办一场讲座,只要讲课老师稍有名气,活动现场一定坐得满满当当,而如今随着信息资源获取渠道的增加,大家步入图书馆的意愿有所降低。
为了让市民们放下手机,静心来深度阅读一本书,近年来,在浙江省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的联动下,慈溪市图书馆多次承办了“阅读马拉松”活动,今年4月底,慈溪市图书馆联合宁波市图书馆及各县市区图书馆举行的2020宁波“阅读马拉松”活动,受到了众多读者的欢迎。在今年的“全民阅读月”活动中,慈溪市图书馆还响应上级图书馆推出的便民服务,开通了免押金办理借阅证服务,这是继免工本费办证后推出的又一项免费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办证借书”的门槛,从而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和享受图书馆。
“现在亲子阅读的比例在升高,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因此,图书馆还针对小朋友们,开设了绘本阅读、少儿手工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阅读习惯。”李霞霞说,疫情期间,慈溪市图书馆推出了“小图图绘本乐园”“电子书目推荐”“中华诗词大赛”“全民朗读大会”等线上活动,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随着市民出行时间成本增加,如何让阅读变得唾手可得,成了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李霞霞认为,可以在商业区、社区等地方添设更多的阅读空间,从而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拿起一本好书进行阅读。
深入基层群众
从“城市的书店”到“乡村的书吧”
疫情期间,为了适应新的阅读变化,慈溪市新华书店在美团上线图书配送业务、开通了网上书城,在微信购书、天猫店、政采云等多个线上平台拓展购书渠道。
慈溪市新华书店也在线下寻求转型。去年年底,慈溪新华书店旗下的慈溪书城以“全国最美书店”评选标准为指引进行了全面改造,成为一个以青瓷色和原木色为主基调的书香空间,名家讲座、读书分享、读书征文等各类读书活动在此展开——漫书吧里,市民可以在书海中悠闲地阅读;党建书屋里,开辟了党建活动新平台;慈文化走廊里,“青瓷、慈孝、鉴赏分享、红色收藏”等十个板块,可以一览慈溪地方文化元素。
“阅读活动要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要把‘抓手’伸向基层。”慈溪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慈溪市充分利用文物古建筑、田园农庄、茶馆民宿等乡村“准娱乐空间”,截至2020年6月,已众筹共建“乡村书房”60余家,植入以阅读推广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美丽乡村处处飘起书香。
而新华书店作为图书业态的“老大哥”,也在加速建设基层网点。据悉,慈溪新华书店在当地建有9个卖场,10个校园书吧,两个农村“小连锁”,网点建设位列全省第一。
“阅读月”相关活动也在不断扩大影响力、覆盖面。今年,慈溪市委宣传部联合慈溪新华书店等单位,在此前“图书漂流”活动的基础上,启动了“书循环”项目,计划在全市村(社区)文化礼堂、乡村书房、民宿等公共空间设立100个阅读驿站,把市民捐赠的书籍进行归集、筛选、净化、入库,重新投放供市民免费取阅,打造集图书漂流、书籍捐赠、二手书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循环阅读新平台。
民间公益阅读组织悄然崛起,图书馆、书店积极转型升级,今天的慈溪,走出了打造阅读之城的特色之路,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风尚已在这片土地上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