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深读

开拓多元课程、完善评价机制,让劳动回归日常变成习惯

中小学生如何上好劳动课

  洗碗、洗衣、拖地……一到周末傍晚,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不少班级微信群就热闹起来,大家忙着上传在家劳动的视频。从超长寒假开始,学校就提出了家务劳动指南,让学生每天坚持家务劳动30分钟,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并不是新名词。曾几何时,“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是每个孩子都会唱的歌谣。但随着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劳动教育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2019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多次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在劳动教育的时间上做了详细的规定,让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6月初,教育部对外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显示,普通高中应增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

  事实上,我省不少中小学校已经在开展劳动教育上先行一步。这些学校的劳动教育集中在哪些方面?难点在哪里?未来又该从哪些方面发力?近日,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中小学,展开调查。

做好平衡

积极实践

  “我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菜,比如西红柿炒蛋,周末会和妈妈一起做饭、打扫卫生,每次都很有成就感。”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四年级男生占志远说。

  “做家务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举手之劳,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告诉记者,时代小学大数据中心联合杭州城区部分小学对1600多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学校接受劳动教育,98%的学生认为小学生有必要做家务;66%的家长会让孩子做家务,家务劳动最多的项目是穿衣、叠被、个人卫生、整理房间及物品、倒垃圾、擦桌子、洗碗等;52%的学生经常自己叠被;52%的学生经常为家人盛饭。“这说明学生和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唐彩斌说。

  相对于小学生的积极表现,中学生尤其是面临中考的毕业生,坚持家务的情况就有些不乐观了。几位初中生告诉记者,进入中学后学习比较紧张,回家后做完作业就要抓紧时间休息,实在没有精力做家务。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坦言:“在家里能做的事情我们尽量都做掉了,不能让孩子在学习上分心。”

  不过,还是有不少中学在保证学生课业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每个学期,杭州市采荷中学的新生始业教育现场都会有一场趣味比赛,内容是系鞋带、叠衣服等生活技能的比拼,这也是采荷中学《劳动养成教育》课程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课程中,针对劳动教育提出了不少具体的要求:七年级是1.0版,需要学生会做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包括叠被子、做四菜一汤;八年级的是2.0版本,学生会统一进行学农体验,并要求学生能够把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养成教育中,比如制作肥皂;3.0版本则对劳动养成教育进行创新,比如在疫情期间,学生们研究了如何正确居家消毒、如何安全取快递等。

落实过程仍存难点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劳动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难点。

  采荷中学校长孙寅说,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劳动教育的内容多、手段多,教育过程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在家庭、社会中,孩子很有可能在独立的空间参与劳动实践,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保护,安全隐患更大。

  “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则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孙寅说,评价劳动技能可以采取实际操作、成果检验等方式来实现,但劳动意识、劳动品格等维度在评价体系中很难体现,例如“热爱劳动”“诚信劳动”该如何实现评价?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此外,如何将劳动教育科学合理地落实到课程中也是学校面临的难题。“拿课程时间来说,每周一节40分钟的劳动课,显然无法让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全部获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因此学校要想办法把各类德育活动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将课程内容分批落实。”一位校长说。

  对此,唐彩斌认为,劳动教育要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中,学生参与较多的是手工劳动、非遗项目和家政活动,只有不足5%的学生参加过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唐彩斌建议建立工业劳动教育基地、商业劳动教育基地和服务业劳动教育基地,并设立“小小营业员”“小小地铁安全员”等真实角色体验,以加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劳动体验。

  也有老师指出,现在不少劳动教育课程都是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兼课。这些老师平时有其他课程要忙,投入在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教学经验也比较欠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社会家庭都要参与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只有家庭、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将劳动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才能真正实现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如何让劳动教育从学校到家庭一以贯之?这些年,我省各中小学都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在全国都小有名气。自2009年建校之初,富春七小就将大量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之中,田野大课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之一。

  富春七小校长章振乐介绍说:“学校利用周边20亩土地,办起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修建了农具陈列馆、木工教室、中草药种植园、阳光绿谷现代农业园、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等。”从一年级开始,每个班级都会分到两畦菜地,耕耘6年至毕业。每班每周要安排一次田野大课堂,每个学期学生们要学会一种农作物的种植养护和收获。

  “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没有家庭的配合,劳动教育的链条是不完整的。落实劳动教育,家庭生活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章振乐告诉记者,该校提出了《富春七小1-6年级家务劳动建议》《12岁前应做的30件事》,使劳动教育贴近日常生活,融入生活实践并引领生活。通过实施建议,唤醒家长意识,引领家长和学校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家庭,让劳动回归日常、回到经常,变成中小学生的一种习惯。

  接下来,学校还计划通过与区少工委、妇联等沟通与联系,共同推进服务性劳动的开展,如走进乡村,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政府携手开展节气实践体验活动;借助少工委、妇联资源深入社区持续性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等。“我们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作,协同育人,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多元化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章振乐说。

  这种探索得到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燕军的好评,近几年他正在研究中小学劳动教育和基础科技教育。张燕军说:“我们要倡导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和教学做合一的劳动教育,强调使‘爱生命、爱劳动、爱社会’成为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家庭、社会开展劳动教育都要统一到这一指向上来。”

  张燕军特别强调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他认为,在我国,家长在劳动教育上的潜能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开展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家校配合,还需要社区的支持和各方面资源的整合,最后,形成“家-校-社区”联动机制。以往的劳动教育,学校在没明确目的指向情况下向学生布置劳动教育任务,家长在缺乏理解情况下被动应付,甚至“越俎代庖”。劳动教育既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又缺少反馈评价和提高改进,收效甚微。在新的联动机制下,劳动教育活动是在家、校、社区协商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明确、沟通顺畅,也容易取得成效。

  孙寅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说:“学校首先要认识到劳动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当增加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周课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联动教育机制。”

  正如一位中学老师在采访中所说:“劳动教育应该和生活紧密结合。要让孩子每天都参与劳动,让劳动就像吃饭喝水一样。”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8 中小学生如何上好劳动课 2020-06-24 浙江日报2020-06-2400005;浙江日报2020-06-2400009;浙江日报2020-06-2400008;浙江日报2020-06-2400010 2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