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钱塘江

永远的教育情怀

  “长大了,你也做个老师吧!不管怎样,一个国家要发展,肯定会尊师重教,教育是立国之本……”童年时,总是听到父亲说这样的话。

  有个做教师的父亲,我从小就被耳濡目染。他常说:“我们祖上都是经商的,是大户人家,可我摒弃了祖业经商的传承,1952年参加教师招考,当了老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我觉得这个职业很有意义。”父亲参加工作那年,正好我姐姐出生,他给姐姐取名“平育”,意思是在和平的年代投身教育事业,以此作为纪念。

  后来我真的也成了老师。1977年,高考恢复。当时,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参加高考,父亲也让我参加,可我只读了两年初中,与读过高中的学生竞争,怎么会不落榜呢?连续几年都没考上,我气馁了。可父亲总是说“有志者事竟成”。他鼓励我买来高中课本自学,一定要不耻下问。20多岁的我也深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负重前行,才能实现理想。于是,我一边参加全国第一届电视大学的英语学习,一边废寝忘食地自学。1980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被慈溪师范录取。毕业后,我成了老师。后来,我又和年轻教师一起参加自学考试,获得了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证书。那时,我已40多岁。在父亲的影响下,妹妹也成了老师。一家两代人,同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还相对落后。由于初中招生名额有限,许多小学毕业生无法升入初中读书,家长非常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会变坏,愁苦不已,到我家来谈此事的家长络绎不绝。已经退休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筹集资金创办民办中学,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啊!当时,母亲担心办学会碰到困难,劝他安度晚年,别再“折腾”。可不管我们怎么劝阻,都无法改变他的主意。1984年秋,慈溪市第一所民办初级中学——“求是中学”开学。因为父亲遇到了招不到英语教师的困难,我和妹妹也安排时间义务任课,他自己既当校长,又当班主任。这个民办中学解决了当地60多个孩子求学难的问题,也消除了60多个家庭的愁云,家长感恩不已,成为美谈。父亲的举措获得了“慈溪市人民政府1985年一号嘉奖令”。这些当年就读“求是中学”的学生现在已是快奔五十的中年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几年前,他们邀请我参加同学会,对父亲感恩不尽:“要不是老校长创办‘求是中学’,我们只能是小学文化,学的知识更少。虽然老校长已经不在了,但我们还是要感激他,也向您表达我们的敬意!”此时,我更感到做老师的意义所在,传承了教育事业的工作,幸福满满!

  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普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蓦然回首,我们一家两代,执着于教育事业,各自执鞭教坛30多个春秋。我们的学生,已经成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父亲早已离去,我们也满目沧桑,满脸皱纹,头顶白发,但热爱教育的这份情怀永远不变。两年前,我受聘于慈溪老年大学,担任汉语拼音教学课程。很多老年人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学过拼音,普通话不标准,他们想学好普通话,出去旅行、到子女工作的城市可以方便与人交流。我就再次走上讲台。也有人对我说,在老年大学任教,简直是义务劳动,这点报酬折腾什么,还不如做家教。但我心里明白: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不忘初心,热爱教育。这就是我们家永远不变的教育情怀!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5 永远的教育情怀 2020-06-20 20997607 2 2020年06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