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浙大专家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飞来”江南

  本报杭州6月11日讯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柯溢能 吴雅兰) 跨越1500余公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走进”浙江大学——浙大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日前在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落成。

  记者11日走进浙大艺博馆三号展厅,即置身于等比例高保真复原的云冈石窟第12窟复制窟中——复制窟由110块3D打印的“积木块”分6层组装而成。第12窟开凿于5世纪,前殿后室,进深14米、宽11米、高9米,四壁布满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共雕刻14种50多件乐器,是当时中西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有关专家表示,云冈第12窟的高保真复原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开创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新的里程碑。

  云冈第12窟的惊艳再造,有赖于现代数字技术和文物考古的充分融合。2016年起,浙大和云冈石窟研究院对第12窟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并拍摄了5.5万余张照片。团队采用由浙大自主开发的构建文物三维模型解决方案,结合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理,建立了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留下了文物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档案。“这是让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基础。”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说。

  眼看、手摸复制窟的廊柱壁面,其色彩和质感都极富原真的历史感,参观者仿佛走进了久经沧桑的石窟。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介绍,该院美术工作团队耗时8个月,依照古法用矿物颜料为表面积900多平方米的复制窟上色。专家们根据文物的材料、质感、颜色,确定了上色方案。经过“赋色”,数字模型才能实现“原真”。

  组装复制窟的“积木块”总重约2吨,8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装下,拉运自如,仅用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云冈石窟“行走世界”成为可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云冈石窟“飞来”江南 2020-06-12 20966880 2 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