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湖州南太湖新区成立一周年

为“浙北再崛起”贡献主平台更大力量

  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太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着南太湖新区四季的故事。

  南太湖新区是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工程“四大新区”之一,2019年6月2日横空出世,至今已届周年。太湖南岸这片新生之地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作为新区的启动区,长东片区已有11个重大项目进场施工;设计高度为318米的浙北地区最高地标性建筑——南太湖CBD项目将在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山青水美的黄金湖岸在保护中开发,让越来越多的长三角游客流连忘返……

  一年来,作为湖州加快赶超发展的主引擎、主平台,南太湖新区目标清晰:打造成为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眼下,这座希望之城,正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为“浙北再崛起”贡献主平台更大力量。

高效能打好“改革牌” 争创“南太湖经验”

  南太湖新区很“强”,因为从设立一开始,就以大手笔铺展规划:整合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等,保持原有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两块国家级牌子。

  南太湖新区却很“瘦”。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的体制架构和“大部门、扁平化、高效率”的原则“瘦身”,南太湖新区以创新机制为关键,高效能打好“改革牌”,仅用1个月时间完成原开发区和度假区的机构整合和干部集中办公。领导班子职数较原两区精简了37%,内设机构由22个减为11个,事业单位由15个减为11个。

  人减少,队伍更精干,斗志更昂扬,一年来,南太湖新区始终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大胆闯、大胆试。一支“担当攻坚、务实创新”的南太湖先锋铁军立足发展一线、重大项目建设一线、扶贫攻坚一线、危难险重一线和基础服务一线,开展“争先创优”行动,聚焦当前紧迫的、重大的、必要的事项,通过项目化、清单化、专班化抓好攻坚落实。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整合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竣工验收前“最多80天”改革;

  深化“五未”土地处置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去年以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776.6亩、土地规划空间指标2488.6亩,获得省建行授信资金300亿元;

  作为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南北两翼、贯通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新区还积极构建跨省际区域合作格局,推进与上海、杭州、合肥等发达地区在产业、科技、交通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人才、资本、企业和项目等要素资源顺畅流动……

  与此同时,新区全力争取国家和省、市重大改革试点在新区先行先试,以落点准、切口小、见效快的基层微改革、微创新破解基层难题,释放发展动能。

  一年蝶变,成绩喜人。

  2019年,南太湖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实现疫情防控“零病例”的同时,新区全面梳理全年必须完成的80项重点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采取“专班+专员”“领导联系、部门包干”等形式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今年一季度,南太湖新区纳入市“保五争三拼第一”的32项重点指标,涉及新区排名的27项指标中,23项排名前三,10项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稳走向好。

高质量念好“产业经” 跑出“南太湖速度”

  上个月,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南太湖新区举行。当天,南太湖新区2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746.7亿元,掀起了南太湖新区新一轮“项目争速”的高潮。

  今年是浙江省大湾区加快建设年,和省内其他新区相比,南太湖新区的体量优势并不大。但是,凭着初生的猛劲、创造的闯劲,再加上长三角一体化东风正劲,南太湖新区通过环湖城市群功能协同、产业联动,绿色产业加速集聚,成了很多长三角地区优质项目的首选地,并刷新了项目落地的“南太湖速度”。

  投资56亿元的5G通讯元器件项目从考察、洽谈到签约仅用10天,项目投产后将应用于5G信号基站、无人机驾驶等多个领域;总投资10亿元的见闻录滤波器项目从考察到签约只用了10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MEMS射频芯片16.3亿颗的生产能力,技术国内首创,打破国外垄断……今年以来,南太湖新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673.7亿元,其中有7成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

  项目大,速度快,底色还要“绿”。成立伊始,南太湖新区对产业体系布局就异常清晰:围绕“大智造、大旅游、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大力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壮大以绿色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人工智能、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3+1+N”产业体系,努力成为湖州“绿色智造名城”建设的主引擎。

  平台能级提升,绿色产业集聚后劲更足。为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南太湖新区重塑原有的平台格局,在空间上构建“一湖两城三区多园”的功能格局。“一湖”即太湖水域;“两城”即南太湖未来城和湖州科技城;“三区”即绿色智造集聚区、滨湖高端度假区和城市经济活力区;“多园”则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铁公水综合物流产业园等重点专业平台。眼下,各个平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如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特瑞思药业、协和华东干细胞等4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很多都是生物医药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园区所有项目投产后有望形成百亿元产值。

  项目引进来还得留得住。据了解,新区的每个项目从前期、开工、竣工、投产等重点环节以及审核、规划、施工等关键节点,都有相关职能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同步推进。199名服务专员深入企业、项目一线驻点,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为项目提供“随时在线”“按需定制”的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各类问题945个,解决率99.5%。

  “南太湖的速度和服务,让我对这里产生好感。”投资56亿元的5G通讯元器件项目厂房即将进入装修阶段,企业总经理江舟止不住点赞。比新区大“半岁”的浙江爱康实业有限公司来自上海,自2018年底投产运营以来,伴随产值和销量的提升,企业目前计划把上海总部搬来南太湖新区。湖州绿色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南太湖新区和浙江大学共建,一年半时间就建了8个研发中心、引进5个南太湖精英计划团队。

  “引进大项目,厚植大产业。我们着力构筑独特的产业优势,并始终把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作为南太湖新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南太湖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高起点绘好“新城图” “湖城”融合更宜居

  上个月,一辆以南太湖新区冠名的列车从杭州东站出发,途经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长三角各重要城市,将多姿多彩的南太湖新区元素带给各地旅客。

  而其中最亮眼的元素无疑是生态。毗邻太湖,南太湖新区保持了山水林田湖漾多重本底优势,形成“依山傍水、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65公里的太湖岸线更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为把滨湖岸线打造成靓丽城市客厅,一年来,南太湖新区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和矿山综合整治修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等专项行动,推进太湖和溇港水环境综合治理,高标准推进南太湖沿线环境治理提升工作,努力做活水文章。

  同时,南太湖新区丰富滨湖度假平台,着力打造长三角滨湖旅游首选目的地。实施滨湖旅游提升专项行动,充分利用弁山、长田漾等自然资源以及黄金湖岸、影视城等景区景点,不断打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提升滨湖度假板块在长三角区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此外,太湖旅游度假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互补,通过创新体制、整合机构,促进优质资源集约利用、优质产业加速集聚、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眼下,迎宾大道、高铁门户、城市CBD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正高标准推进,新区内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全部消除,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浙北医学中心即将投运,南太湖医院、滨湖高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南太湖新区正逐渐显现。

  宜居的新城得到了高层次人才的青睐。今年以来,南太湖新区共引进四类高层次人才52人,其中顶尖人才9人,领军人才27人,教授级人才8人,青年人才8人;新引进大学生3048人。今年一季度新区还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云引进”硕博人才91名。

  南太湖设立元年,迎来丰厚回报。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新区未来发展已成竹在胸。笔者了解到,南太湖新区发展战略规划(2020—2035年)、“两山”转化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

  “南太湖新区牢固树立起‘借长三角的水、浇南太湖的田’的意识,加快推动开放合作,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在‘左右逢源’中将区位、生态优势转化为开放、竞争优势。”

  南太湖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目标是到2035年,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形成特色鲜明、领先全省、辐射全国的产业集群,成功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居环境,实现产城景有机融合,全面建成全国“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为“浙北再崛起”贡献主平台更大力量 2020-06-02 浙江日报2020-06-0200011;浙江日报2020-06-0200017;浙江日报2020-06-0200016;浙江日报2020-06-0200031 2 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