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

论文写到车间里

  从蚕丝到涤纶工业丝,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陈文兴院士的目光始终紧盯“纤维”领域创新。最近,他又与家纺行业正式结缘。

  5月26日,在浙江省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院士受聘成为余杭“院士之家”进家院士,浙江理工大学也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余杭区家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要让实验室的瓶瓶罐罐经得起检验、发挥作用,还是要把它们放到真正的工程中去,将论文写到工厂车间里,把科研成果体现到产品中。”陈文兴院士说,团队做了20多年的新型差别化纤维制备与应用研究,在一系列差别化纤维之中,具有抗菌、阻燃等特性的纤维材料以及纤维聚合过程中所需的新型环保催化剂,均是目前家纺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

  家纺是余杭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当前,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科技、绿色、环保等要求逐渐成为家纺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家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纤维材料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当日,陈文兴院士身着短袖白衬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一如去年底在校园里采访他时的样子。走访了综合体的几处布艺展示和设计工作室,穿梭于家纺服饰之间的陈文兴院士,心中的合作计划愈加明朗起来。

  差别化纤维,一般是指在原来纤维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处理,使纤维的形态结构、物理化学性不同于常规化纤,从而改进纤维性能。对于很多纤维制品而言,优良的阻燃性能,可提升产品使用安全度,降低火灾发生率。

  但提升材料阻燃性能,谈何容易。为了解企业技术需求,找出材料研发过程中的症结所在,陈文兴院士与团队成员深入走访了数十家省内纤维纺织行业,先后与省内20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对接工作。

  陈文兴院士团队成员张先明告诉记者,在纤维材料聚合过程中,阻燃单体量与材料强度是相斥的,即纤维材料中阻燃单体的增加,会相应地带来材料强度的降低,这成为企业在制备阻燃性材料时面临的最大难点。因此,通过合成新单体使得阻燃与强度两种性能在材料内的相斥状态达到一定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花了两年左右时间,在实验室反复开展小试,最终一步步进入企业工厂车间,开展中试及放大生产。”陈文兴院士说,相信这一科研成果同样也能很好地应用于家纺产品中。未来,他们计划通过进一步攻关,为纤维材料赋予更多优质性能。

  一项新技术的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来源于科研人员长期的积累与辛勤付出。张先明告诉记者,像观察纤维材料的聚合过程,就需要连续进行,短短几个小时是无法得到观测结果的,因此加班、通宵是团队常态。

  从教室到车间,在陈文兴院士的科研生涯里,产学研融合向来是个关键词。

  浙江是纺织大省。据悉,中国的化纤产量占全球的七成以上,而浙江的化纤产量占中国整体产业的45%。在陈文兴院士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化纤产业迅猛发展,民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从事工程技术的科研人员来说,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陈文兴院士说,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中他发现,民营企业有很多优点,如讲求实际,追求效率,勇于尝试,看准了就会大胆去做,与高校的合作往往能结出成果。

  陈文兴在担任校长之前,就与绍兴企业有着诸多合作。因为从学校到厂里,车程不到一小时,他就三天两头往企业跑,经常一天到晚待在车间里,和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讨论工艺、材料、装备……“一个人在实验室埋头做,往往会忽视很多东西;一群人凑在一起,把理论投入到工程实际应用中考虑,新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陈文兴院士说。

  当然,在他看来,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也要学会有的放矢。企业的需求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但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他会有选择性地做某一两件预计会对产业带来重要影响的事,而一旦定下目标,便可以投入数年时间去攻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价值。

  如今,陈文兴院士团队的产学研融合之路仍在不断继续。

  就在同一天,陈文兴收到了一条由团队成员从绍兴发来的好消息:团队与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第二代涤纶工业丝生产装备完成安装调试,当天正式进入大生产阶段,接下来每天生产量可达60吨。在深海采油船、采油平台的固定缆绳中,在采矿防护网、道路护栏,以及灯箱广告布、安全带等诸多产品中,这项新成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文兴院士说,从实验室的灵光一闪,到生产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产品应用,进而推动更多科研发现的产生,这正是产学研融合的价值所在。


浙江日报 前沿 00010 论文写到车间里 2020-05-29 浙江日报2020-05-2900010 2 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