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委员:

建稳定产学研团队,强技术创新实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篇幅短了,但内容一点没“缩水”。现场,多次响起掌声。掌声反映心声,鼓掌之处正是大家关心牵挂之处。

  作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领域的不少新提法,曾引起强烈反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在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方面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让我们产生了更多新期待。

  我国现阶段的科研体系,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部分要求以企业为牵头单位申报,并由企业负责组建产学研团队一起攻关。然而,许多项目团队的精力没有真正聚焦到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和量产上,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增值链。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与科研机构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了技术供需脱节。具体而言,一些企业获得项目资助后,对其组建的产学研团队,因保密等原因不愿意阐明主要产品的技术背景、短板等,往往导致研制的产品仅停留在展会或典型示范应用的有限场景中,无法量产。另一方面,牵头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偏于临时性。各级政府颁布的五年科技计划中,不少项目实际执行期只有三年左右,这些项目的产学研团队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此外,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也导致双方持续合作动力不足。

  对此我建议,对攻关项目的选择,首先要进行充分论证与交底;一旦确定启动,企业就须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在国家科研计划项目中,企业配套的经费应按年配比,专款专用。同时,建立合理的回馈反哺机制,支持高校院所继续进行持续性深度研究,从而打通产学研的增值链。

  (本报记者 王璐怡 整理)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0009 建稳定产学研团队,强技术创新实效 2020-05-23 20883748 2 2020年05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