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坐等“报复性消费”
逯海涛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消费这驾马车如何尽快驶入正常轨道,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关乎公众对未来的信心。与其坐等“报复性消费”的出现,不如扎扎实实建设常规性消费促进机制,让消费真正支撑起对GDP的贡献。
在某网络平台上,类似“疫情结束之后想干的第一件事”的话题曾一度占据热搜。“吃火锅”“逛街买衣服”……五花八门的答案彰显着人们的消费热情。疫情形势好转后将出现“报复性消费”,这是不少人的期待。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对复杂形势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之后,对“报复性消费”到底何时来、会反弹到多大程度,人们开始有了更加理性的看法。
依照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五一”期间的相关消费数据来判断,消费确实呈现积极回暖态势。但是,平心而论,回暖的态势,恐怕难以达到“报复性消费”的预期,更贴切地说应该是“恢复性消费”。“恢复”和“报复”虽只一字之差,但前者显然更加科学严谨,也更加符合经济学规律。这样的判断,是符合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的。毕竟,对消费的推进,也要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这是个大前提。
因此,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我们对消费的预期可能也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当前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已较大幅度向前推进,总的趋势明朗。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某些消费行为依然存在限制,不同消费领域恢复的速度也有所不同。而在消费心理方面,疫情使更多人增强了抗风险意识,对流动资金的重要性也有更深的体会。
对各级各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来说,与其坐等“报复性消费”,不如想方设法抓住“恢复性消费”这一实实在在的机遇。前段时间各地纷纷出台发放消费券、举办购物节、电商促销、门票打折、优惠套餐等一系列即时刺激消费措施。这些手段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更长远来看,要让消费这驾马车真正跑得快、跑得久,还需要有常规性消费促进机制,比如出台更多提振消费的财政金融政策、民生举措等,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浙江正在集中精力抓“六稳”促“六保”,要求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兜底保障,抓好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等。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将不断厚植老百姓的消费底气。
各类市场主体同样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出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到自己的突围路径,把握属于自己的市场“小确幸”。就在最近,省市场监管局印发《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若干举措的通知》,前段时间我省还出台“五减”等惠企政策,各市场主体要紧紧抓住政策红利和线上消费等新机遇新场景,为消费稳步回归正常轨道贡献一己之力。